
事故频发的法律原因
立法缺位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开始正式实施,它为以后有关食品方面的法律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也标志着我国的食品安全立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随后于7月20日开始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进一步对部分问题做了细化。 但是,但总体来看,其内容还是纲领性的规定比较多,配套的法规规章不完善,在一些具体的制度上仍缺少相关实体和程序上可操作性的规定。 而在此之前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文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立、改、废的清理。诸如食品信息公开的具体程序、方式,保健食品的监管等,都没有做详细的规定,需要有配套的法规规章填补立法空白。 另外,虽然《食品安全法》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是强制执行的标准”,但是,具体标准的制定和规范目前仍处于盲区。 如食品添加物问题,“牛肉膏”、“一滴香”、“漂白面”等都是由多种食品添加剂复合调配组成的添加成分,这些“前所未闻”的复配添加剂没有被收录进“命令禁止使用”的法规范围,关于剂量和合法性在法规上都是空白。每当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对食品添加物的争议最终都会落点在法规和标准上,拿法规和标准说事成了这些人开脱责任的最好籍口。 立法的缺位、矛盾及滞后现象,制约了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有法不依 “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才能使法律落到实处。 《食品安全法》及《产品质量法》、《农业产品质量法》、《农业法》等,形成了一个保障食品安全的法规体系,对食品安全的实现提供了法律保障。但这些法律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法律得到遵守才能体现出价值。参与市场竞争的个人或组织缺乏对法的敬畏,为了逐利不惜以身试法,使得法律法规形同虚设,这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守法的另一个层面,是消费者能够主张自己的权利,揭露违法犯罪行为。但在社会转型时期,面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广大消费者由于自身对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的缺乏,受时间、金钱等现实条件的限制,对自己所消费食品的安全性的辨别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整体来看广大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销售等人员的行为,成了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高志玲)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