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在这样一个消费时代,我们的销售终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氛围呢?我想用“屈臣氏”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提起屈臣氏,大家都会想起它干净而整洁的店面环境、清爽而亮丽的现代色彩。为什么?因为,屈臣氏与其他卖场不同,它卖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是产品。它们的产品组合非常有目的性,紧紧围绕都市白领的需求,强调品位,强调新颖,强调购物时的舒适性。 在屈臣氏,我们很少看到促销活动,更不会遇到震耳欲聋的路演活动。相反,它们通过店面的干净、整洁、亮丽而宁静来塑造一种舒适的购买体验,倡导一种“现代、快乐、健康、美丽”的文化氛围。如果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屈臣氏”的店,无论在里边,还是外边,都布满了漂亮的灯箱广告,让消费者瞬间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气息(如图6)。 笔者认为,屈臣氏的这种做法才是真正的终端重塑,是真正的体验营销。我们应该向它取经,要为自己的目标消费者提供一种他们所喜欢和追捧的文化氛围,从而征服他们的购买体验。当然,在这一点上,饮料领域的百事可乐、服装领域的耐克、家具领域的宜家等品牌也是值得一提的佼佼者。 数据说话>凭感觉决策 如果说,前面五个方面的内容都属于终端重塑的“调情”行为,那么,这一环节的内容就是想让大家知道:“调情”也要找对地方。花钱最怕花错地方,投入最怕投错对象。 那么,我们的营销费用到底如何投向那些成千上万的终端店呢?很多企业有一个惯用的方法:把零售店分为A、B、C类几个档,并采取“A类店重点投入、B类店量力而行、C类店自然销售”的政策分别对待。 这样的方法,看上去不错,似乎有道理,但实际上问题重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这种分类方法只是按照商场和超市的规模来分类,而并没有考虑到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及态度。所以才出现“沃尔玛”和“家乐福”等国际型大卖场备受厂家“青睐”的现象。 不为人知的真相是:根据不同的品类特征,有时候那些KA店不一定都是你的首选,恰恰像“屈臣氏”这样的店可能更加适合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终端店,用数据说话,而非凭感觉决策。 这里,笔者想给大家介绍如下研究工具(如图7)。这个工具可以有效分类你的终端零售店,并让你的营销费用更加有的放矢。 此工具的特点是,不去看自己的产品在一家店里卖得如何,而要看你所处的整个品类在这家店的销量如何,然后再看消费者来这家店购买你产品的兴趣如何。 如果品类消费指数高,消费者也愿意在这里购买产品,那这家店理所当然就成了你的旗舰店,你的营销费用,应该维持原来的水平或略微增加。 如果品类消费指数高,但消费者在这里购买产品的意愿不高,则属于问题店,你必须进一步研究消费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并对症下药。 如果品类消费指数低,但消费者非常愿意在这里购买产品,应该是你的机会店,你应该投入更大的费用重点培养这家店。 如果在两个维度上分数都很低,既不是品类销量大的店,也不是消费者喜欢来的地方,那就是典型的傀儡店,应该撤出,而不是投入。 总之,笔者不太提倡我们的企业家凭感觉做决策,也不提倡开着车去走访市场。市场的真相是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研究出来的,而不是简单地走一走看一看就能看出来的。这就犹如飞船在太空中飞行,运行靠的是数据,而不是宇航员的感觉。 因此,要想终端重塑,要想征服消费者购买体验,市场研究必须先行。只有在科学而全面的消费者洞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找到正确的答案,才能真正赢得最终的胜利。 (包 · 恩和巴图:著名营销专家,擅长从消费者角度研究品牌的专业人士。作者邮箱:enhebatu@263.net。)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00:15 , Processed in 0.0420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