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对新产品的三点要求:新产品是最高机密;产品必须带来可观利润;产品必须是令人惊叹且引导消费的。 任何赚钱的产品,都逃不脱“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亡期”的演变规律,最终都会被淘汰,企业要发展,要不断的有钱赚,就必须不断的创新,走出旧的产品“陷阱”,不断拥有新产品和新项目。 正如孩子是人类的未来一样,新产品是企业生命力的象征! 困局,传统肥料很多很难受
2011年对传统复合肥生产企业(除钾肥为主营的企业以外)来说,并不容易,传统肥料市场普遍面临上游成本高涨、下游价格低迷的困局,增长缓慢、拓展乏力、甚至已有市场萎缩等难题。原材料价格上涨、近些年国内化肥产能不断释放造成的供大于求以及市场散块特征的直接表现就是:“价格战”和“消耗战”。 大家知道,“价格战”和“消耗战”只会是市场越来越难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价格战”、“消耗战”只是表象,笔者认为本质在于:普通肥料市场已是红海一片,价格竞争难以避免。 两千多家化肥企业的困局,谁能为行业开辟一条新的出路,走出一片蓝海? 机遇,新型肥料是行业的发展必然
任何老牌公司在商业模式、管理机制和企业文化短期难以创新改变的情况下,只有靠新产品才有可能打败对手。 “价格战”是行业的困局,更是行业的机遇。少数有远见的肥料企业则把握机遇,放眼一个全新的市场,以创新的品类拓展新的市场空间,以差异化有效规避价格竞争。这片全新市场就是新型肥料,这个创新的品类也是新型肥料。 今年,中国磷肥工业协会发布了《磷复肥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思路》,重点发展新型肥料及各种专用肥,同时鉴于生态环境安全及国家粮食考虑,发展新型高效、环境友好、有针对性的肥料技术刻不容缓。新型肥料是大势所趋,未来,新型肥料市场必将成倍增长,成为行业主流。 此外,在传统肥料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加大加快新型肥料发展力度,必将促进企业的升级和突破。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企业致力于新型肥料研发,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典型的企业有:深圳芭田研发了高塔硝硫基系列复合肥,迅速占领了国内重点高端复合肥市场,抢占了国内高塔肥的头把交椅,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复合肥企业;山东金正大研发了缓控释系列复合肥,避开了激烈竞争的红海,为自己开创了一片蓝海,在整个复合肥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连续几年获得销量和利润的持续增长,并确立了在缓控释系列复合肥领域的领导品牌。 其它类似的案例有,史丹利的高塔和二铵等也为它们的突破和高质量的飞速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华昌化工进入稳定性肥料领域仅半年光景就实现销量1.5万吨;施可丰稳定肥2010年销量已达12万吨,预计2011年将达到15万吨以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盟到新型肥料的研发及推广中。 无数的市场竞争告诉我们:最终能胜出市场的不是市场巨无霸企业,而是具有远见的创新企业,新型肥料就是一次机遇,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赢在远见,企业如何选择新品?
哈佛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一个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其损失是100美元的话,那么,在生产前发现问题的损失是1美元,上市前发现是1000美元,上市后发现是10000美元。因此,新产品营销应该是从生产前开始的,首要在于选对产品,选好市场。 新型肥料是一个大的概念,以区别于传统普通肥料,根据市场及功效又细分为:缓控释肥、稳定性肥料、BB肥、叶面肥、水溶肥等。作为一家试图进入新型肥料市场的企业来说,选好具体产品极其重要。 缓控释肥主要市场已被金正大抢占,缓控释肥领域经过近些年的市场培育已逐渐成熟,现在进入该市场,成本较高,收益没保证;BB肥“适合本地化生产,不适合批量生产,更不适合全国性大生产。”因此,不宜作为主营业务;稳定肥空间广阔,虽然目前施可丰率先进入,但整个市场正处于培育期,进入正当时;其他诸如抗旱肥、控失肥等市场才刚刚起步,前景无限。 除了考虑新品市场前景外,还需要结合肥料企业自身状况。你有什么资源,有哪些核心竞争优势,有哪些不可复制、差异化的关键点等,任何的市场选择都因基于企业资源的匹配能力。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正确的品类才能真正救企业甚至整个行业。 破局,如何才能确保上市成功
清扬和百事可乐的新产品为何能够成功?我们研究后认为,主要在于它们对竞争对手和顾客潜在需求的机会点与破局点的细心观察。然后制定可行而有效的策略,并强力执行。 新型肥料作为破局者,除了得天时——传统肥料市场困局所带来的行业机遇——之外,要想常新不败更要有一套科学的破局之道。以下从5个方面讲解新型肥料该如何破局,并结合笔者的实操经验。 树立新品:做市不如做势 新产品上市有三大难题:首先在于产品新,其次市场新,最后在于受众心智新。对于新品来说,起步靠势,势起市才立。前期的市场导入至关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新产品能否成功,后续能否旺销。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8:16 , Processed in 0.0373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