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如下, 名词品牌: 诺基亚——手机; 格力——空调; 王老吉——凉茶; 海飞丝——去屑洗发水(洗发水的细分品类)。 形容词品牌:
可口可乐——畅爽; 德芙——丝滑; 耐克——强势; 飘柔——柔顺。 如果你了解人的左右脑思维模式,你就会发现,所谓的“名词品牌”存在于人的左脑(善于分类),即定位理论所强调的“品类”(事实上整个定位理论也仅仅限于人的左半脑的思维模型);而所谓“形容词品牌”存在于人的右半脑(情绪感受),而右半脑的品牌构建正是定位理论所遗失的。 当然并不是说一个品牌只能存在于人的一个半脑内,德芙在右脑是“丝滑”,在左脑是“巧克力”。只不过用“丝滑”从消费者的右脑入手,更能打动消费者。所以德芙最有价值的是形容词的部分。 我们再回头看看娃哈哈,无论从人的左脑或右脑,似乎都没做什么。 请问营养快线是什么?营养快线只是在售卖一个“超值的产品”,它既不属于某个品类(左脑),又不属于某种感受(右脑),它只是一个“15种营养素”。 请问啤儿茶爽是什么?不知道,四不像反而成了产品的卖点。品类谈不上,感受也谈不上。消费者不知道把啤儿茶爽归类到自己大脑里的哪一边,无法支撑第二次、第三次的后续性购买。因为他犯不着多次“尝鲜”。 当然娃哈哈在品牌建设上也不是一无是处,近期的营养快线好像渐渐捋出了头绪,定位到早餐市场,推出“早餐一整瓶,营养一整天”,理论上很好,但仅靠一瓶饮料抢夺早餐市场,那牛奶、高浓果汁不知道作何感想。 娃哈哈的真正对手 娃哈哈所做的一切,都是“前工业时代”围绕生产、销售建立的系统,诉求的是产品,控制的是渠道,基本上停留在4P中某个层面的思考模式。运作的焦点就是“通过渠道卖产品”。
但不论卖多少产品,如果在消费者心智里没有植根、积累,迟早有一天,当消费者面临更大的诱惑时,必然会移情别恋——娃哈哈虽然跟自己的经销系统是“义、利”共存的,跟消费者却只有“利”而没有“义”。 等到有一天,有关词汇已经被别的品牌占据,娃哈哈,你的品牌就再难以找到立身之地,哪怕是你依然保持二、三线渠道上的强势,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旦竞争品牌们争取了消费者,见风使舵的渠道会作何选择? 娃哈哈,别太“务实”了,别只盯着销售业绩,是该“务虚”好好研究一下品牌建设的问题了。 看看这个世界的格局,由美国操纵的世界经济格局,在生产运营控制上,美国干不过工作狂且具备武士道精神的日本。所以狡猾的美国发明了品牌理论这个武器,将思维的焦点从产品身上转向人的大脑,这套理论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非常有效。 因为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满足了人们功能必须后,人们更多关注的已经不是商品了,而是自我的“独特性”,也就是我们时常所说的“个性化”消费。人们愿意为这种“独特性”多花钱! 娃哈哈,你出售的是什么?是“代工”模式下的低附加值的商品,当然你也会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娃哈哈也会经营品牌,新推出的爱迪生奶粉就是例证,让荷兰人给咱“代工”。 看起来,很有理想! 而我想全世界都知道爱迪生是美国人,本来定位高端奶粉是没错的,但问题是经过三聚氰胺事件后,外资品牌已经成高端奶粉的代名词,你现在又宣扬荷兰代工,其实是为荷兰国家做品牌。消费者认账的是荷兰的奶粉,而不是娃哈哈的奶粉,人家身上的肉,长不到你身上。想想吧,一个荷兰的产品用美国的名字依托娃哈哈的名号,这是个什么品牌? 娃哈哈,你成功了太多次,在这些多次的成功里,固定的成功经验加固了惯性的思维模式。“错误到头,真理就出现了”,可是娃哈哈面临的却是——成功太多了,难免就有谬误!再加上国内一些后进企业对“联销体”的效仿,以及企业内部对宗庆后先生的“毛式”膜拜,娃哈哈企业内部已经成了一种“群体极化”现象,根本不可能有第二种声音存在,这样很容易出现“集体盲点”。 娃哈哈,需要的是反思的精神,因为真正的自信者,是敢于怀疑自己的! 娃哈哈,你真正的敌人,在我们看来不是可乐、康师傅之流,而是你自己!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你若能战胜自己,也就一定能战胜这些对手。 编辑:范超伟jamesfan@vip.sohu.net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21:48 , Processed in 0.0393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