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新鲜度落后于人
这样的分析,在黑龙江市场上屈居老二地位多年的L品牌不知道做过了多少次。 在黑龙江液态奶市场,论品牌力,论产品质量,L并不比区域老大B品牌差,大家同样执行的是深度分销,虽然称不上完美,但营销系统以及团队的营销能力旗鼓相当。 产品线方面,L品牌也没有明显短板。不仅在主流品项上紧随B品牌,还在细分市场上略胜一筹:有旨在调理肠道、改善人体消化吸收的益生菌牛奶;有定位于养颜、补血的红枣、杏仁牛奶;有诉求于提高智力的儿童牛奶;还有宣扬实现“谷物粗纤维”与“牛奶蛋白”互补的谷物代餐牛奶…… 产品价位方面,L品牌渠道各个环节的价格都比B品牌略低,也不缺乏竞争力。 难道是因为市场投入低于B品牌吗?也不是。事实上,自从“三聚氰胺”危机之后,免遭影响的L品牌在许多市场上压倒了B品牌的风头,市场投入也主动放大,不论促销密度还是力度,都与当时挽救市场、拯救疲态的B品牌针锋相对。 难道是产品流动性不足?流动性不足无疑会造成产品新鲜度滞后,进而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和购买决策。根据市场调查,产品新鲜度确实落后于对手。 “产品流动性不足是因,产品新鲜度滞后是果”,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阶段:失败的救赎行动
缩短销售货龄 L品牌要求,社区店等小型零售终端的产品销售货龄,限制在产品保质期的2/3之内,超出2/3即视为临期品;卖场等大型零售终端的临界点为1/2。 也就是说,如果某支产品的保质期为6个月,那么社区店与卖场的销售货龄分别为4个月和3个月,高端产品在此基础上再缩短1个月。 这张头牌的打出,不无依据。 其一,通常B品牌全通路产品都是超出货龄2/3才着手调整产品新鲜度,自己抢先一步,不仅可以将产品流转快作为终端销售的一大卖点,又会给三聚氰胺危机以来资金链一向吃紧的B品牌带来极大的压力——提前处理临期品不仅会加大企业资金链压力,甚至会成倍放大企业的运营风险。 其二,高端产品销售货龄再前提1月,彻底打消B品牌的跟进企图,在压住自己产品矩阵阵脚的同时,更有利于稳定住利润产品、培育新产品。 其三,对内部而言,压缩产品流通期限,人为制造紧凑气氛,可以推动产品的加速流动。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段文智)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