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其将《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看做一本书,毋宁将其视为一场“对话”。 该场对话题为“激活”,旨在“需求”。“激活需求”实为全书之要义。言之至此,不难发现本书立意之特别。消费需求本是一切营销之根,消费需求之满足亦即一切营销之动因。为抵达这根本性的“需求”,有言为“发现”者,有言为“洞察”者,有言为“创造”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本书作者佘贤君博士另辟蹊径,直言激活,即所谓需求本来人人心中有,何必专门创造?激活需求如火石遇芒草,寻常所见并非需求不彰,缺少激活之手段与认知耳。 如何激活?佘贤君博士请来对话的双方。 这一边,是多米尼克·夏代尔、迈克尔·所罗门、乔治·贝尔奇、布莱克·威尔,乃至菲利普·科特勒......作为消费行为学和营销教育领域盛名卓著的大师,他们代表消费者发言。另一边,名声更为显赫,他们是约翰·华生、费斯·廷格、马斯洛、菲利普·津巴多,以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些彪炳心理学史的光辉姓名,影响力早已超越国界。作为对话的主持人,佘贤君小心翼翼地斡旋于大师之间,精心控制着对话的议题与节奏,并不时启发读者共同思考。 心理学博士出身,十余年媒体与市场营销经验,这样一场对话于佘贤君而言不可不谓是“处心积虑”的结果。常与贤君闲坐,他聊得最多的是心理学的老本行,但谈话的维度却往往在媒体与市场营销之内。想必其时,本书所关涉的议题早已在他的脑中展开,唯因激辩落定,大师才终于现身于贤君笔下,赴一场从容对话之约。 无疑,这样一场跨界交流,对于当下的中国市场来说,珍稀而难能可贵。 生意越来越难做!这差不多是目前市场中最为主流的声音。究其原因,有说大势所趋,有说市场饱和,有说美国拖累,有说2012吓的......总之是各说各话,行行有本难念的经。 越是生意难做,营销者越被寄予救市的厚望。刺激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原本就是营销者赖以为生的活计,然而世殊时异,面对本来就仰赖刺激维系繁荣的市场,仍旧施以刺激之法,无异于缘木求鱼。面对当下市场,我们看到消费者在发生变化,消费行为在发生变化,但呈现在荧幕,呈现在户外,呈现在终端的品牌表现却往往是一副标准化面孔。营销原本就应是对消费者内心进行深入探索的结果,但标准化的作业和利益驱动下的复制和模仿,已经让许多营销者远离消费者的内心。 到底怎样的营销才是有效的?科特勒的信徒们应如何面对发生在中国独特的市场挑战?从这个角度来审读《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即便不能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至少也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 风行于业内,判断方案是否可行的指标长久以来都是先看是否有类似的成功案例,或从营销学的公式中寻求注脚。这也正是为什么出自不同品牌、不同代理商之手的营销策划往往似曾相识的原因。创新并不意味着用客户的钱进行天马行空的尝试,但如果抛开仅从营销的逻辑进行陈旧的想象,而以心理学的实证结论出发,无疑将为营销开启新的天地! 当科特勒遭遇弗洛伊德,营销注定会以不一样的面貌出现。有意思的是,在佘贤君博士这本书付梓之前,《营销革命3.0: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正以风靡之势占据营销者的案头。从产品到顾客再到人文精神,其中脉络亦不可不谓是营销者对营销本体在消费世界中具体角色的重新定位与思考。如果对这场被命名为3.0的营销革命进一步追问,人文精神将如何被剖解进而成为能具体指导营销实施的理念,答案或许仍将回到微观的消费心理学当中。 对于中国营销者而言,《激活消费者心理需求》与《营销革命3.0》正可比照观之。 (编辑:可潇wqz3217@163.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朱 磊)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