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思辨与预测:强与大的螺旋式上升

2012-1-11 13:36| 查看: 374829| 评论: 4|原作者: 刘春雄

摘要: 单一品类的企业由于只有一个品类支点,不具备长期抗风险的能力。中国企业必须建立产业思维,掌控全局,预测未来,从产业演进的规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一直特别理解朱新礼卖掉汇源的想法,尽管当时反对声一片,尽管最后没有成交。
汇源实际上是中国果汁行业的绝对老大。那么,试问汇源未来的出路何在?出路不外乎有三种:一是进军世界市场,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品类大佬。首先不论这种出路有多难,即使能够成为世界市场的品类大佬,成功后可能会发现,世界品类大佬仍然生存困难,因为像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拥有一堆品类老大;二是在国内市场做更多的品类,成为品类大佬的综合体。汇源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比如他(她)饲料、奇异果等,但均不成功。也就是说,从一个品类大佬成长为众多品类大佬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三是向产业链上游延伸,控制产业链的资源(如原料),这正是汇源目前所做的事。
饮料行业世界市场是成熟市场,新品牌的推广难度极大。同时,中国市场已经逐步成熟,进入其他品牌的难度也非常大。面对品类大佬的困惑,汇源的选择是卖掉,这不失为一个聪明的战略选择。
尽管贵为饮料行业的老大,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果汁市场并不顺利,所以,它选择并购汇源。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的品类大佬们要想进入世界市场,可能不得不选择与可口可乐相似的做法,即通过并购成为世界品类大佬。

肉制品行业:单一品类已难生存

从一家肉联厂起步的双汇,在上马火腿肠高温肉制品项目后,仍保留了屠宰业,形成了“屠宰——高温肉制品”两大品类。在火腿肠行业成长过程中,双汇又适时引进了低温肉制品。
在主业做大过程中,双汇又建立与横向配套产业,这些产业的规模都很大,足以成为一个单独的品类。
当众多品类做起来后,双汇又建立了商业连锁,控制了终端。与此同时,双汇还向养殖和饲料业延伸。
肉制品行业到现在,单一品类已经很难生存。而双汇已经建立了“饲料——养殖——屠宰——高低温肉制品——商业连锁”的多品类产业链,并且在几乎每个品类都是老大。
德鲁克说,没有经历几轮危机的企业是不成熟的。同样,只经历了一个品类的成长经历,没有经过多个产业周期的企业是不稳定的。

【结语】
在组织这个专题时,我们接触了多家各行业中的品类大佬企业,从他们不同的成长故事中,能深切感受到他们的奋斗与坚持,正是这份使命感让他们取得了今天足以自豪的成绩。然而面对未来,他们有的是信心满满,充满希望,有的却是显露迷茫,甚至还有一些逃避。
之所以选择创维作为本次专题的案例代表,是因为,在竞争最激烈、也最充分的家电行业,从尴尬的行业老四到后来电视品类的第一,创维用了5年的时间,期间经历过足以击垮许多企业的人事危机,也曾和许多品类大佬们一样为了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贸然闯入新产业而遭遇失败。我们希望通过走进这家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和大家一起探究品类老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详见P41《创维:品类冠军的领先之道》。
(编辑:苏丹amysudan@sina.com


【观点撷萃】
张 正:九阳今天的问题,不是美的太大,而是九阳不强。因为九阳一时没办法做得像美的那样大,路径只有一条,就是先做强。
      “美的”这个品牌以延伸方式代表了太多的东西,品牌力在缩水,已经到了极限。在美的看起来有优势的品类市场,一旦出现专家品牌,美的这种单一品牌的产品王国就会被攻陷。
娄向鹏:聚焦是原则,多元化是机遇;专一化是为了打造和强化竞争优势,是多元化的前提,多元化是为了加速扩张与发展,    没有对错,要看企业实力、核心竞争力所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适合就是最好。这是聚焦与多元的辩证法。
杨东文:相关多元化经营首先一定要是相关产品。产品特性有相关性,运营特点有相似性。如果不是相关产品,就成了跨产业经营,就成了多元化经营。我个人不认为跨产业的多元化经营是品类老大好的战略选择。
王晓航:品类老大,其实是一个很具迷惑力的缺陷。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拥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但在垂直方向上,由于缺乏支撑很难形成足够的战略纵深。产品仅仅是一个表象。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对市场的洞察力和供给力。企业之间的区别是支撑洞察力和供给力的那个企业体系。
刘春雄:中国企业以前只有企业思维,缺乏产业思维,以为在一个产业做成品类大佬就可以了,或者说目标就是在一个产业里越做越大。从产业演进的规律看,成为品类大佬只是企业迈出的第一步。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刘春雄)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3

酷毙
10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0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毛小民 2012-1-26 14:23
这种思路会误导中国的很多企业,严格意义上来讲,对销售和业绩的盲目追求会让很多企业急于去进入各种品类,许多企业看是很强大,但是很虚。企业对其他品类的进入,需要处理好品类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很多企业用同一品牌去进入不同的品类,事实上已经造成品牌价值的极度稀释,而品牌价值的稀释必然会带来企业竞争力的稀释,即便是企业要进入其他品牌,也一定要启用新的品牌,而不是靠一个品牌进入不同的品类,因为这个课题的最大价值是在为那些已经足够强大的企业在寻找出路。很多占据不同品类而使用同一品牌的企业,看是很庞大,但是盈利能力很差,三星等企业对中国企业根本就不具备标杆价值,因为这里有国情等各方面因素在在起作用,我们分析一些所谓已经成功的企业,需要看它原来的背景和环境,在今天的背景和环境下去探讨这些企业并去借鉴他们反而会把企业带入死地。
引用 大旗 2012-1-25 10:12
企业新品类的诞生与上市犹如登天一般难,成功的屈指可数,但利用品类创造品牌是一种市场趋势;单靠一种母品牌打市场,风险太大;当然,也不乏有一些企业被资金雄厚的企业并购;
引用 曹红元 2012-1-21 07:04
很现实的话题!必须要有新的思维
引用 王会军 2012-1-19 13:22
最终的竞争还是产业链的竞争,还是品牌溢价能力的竞争,还是战略爆发力的竞争!

查看全部评论(4)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4-20 00:58 , Processed in 0.04275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