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2011年的复合肥市场,不难发现其现状就像战国时期群雄逐鹿,热闹纷繁。 厂家齐放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复合肥厂共有10000多家,但是大小不一、良莠不齐。像中阿、红日、施可丰、金正大、史丹利、洋丰、鲁西等大型企业不下30多家,其他中小型企业更是数不胜数。 新品“繁荣” 目前,除施可丰、金正大少数企业推出真正的长效缓施肥、包膜控施肥新型肥料外,绝大多数产品仍然是三元素普通复合肥。有些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卖点,也推出了硝态氮复合肥等模糊概念,甚至有企业注册了“三安”这样的品牌打擦边球来误导消费者(因为在农民心目中,“美国二铵”曾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们就是利用这种心理,让农民感觉到,二铵很好,三安岂不是更好)。 “强敌”侵入 行业以外的部门和上游原料企业介入复合肥市场。中邮物流、农业土肥站利用自身网络优势和国家推广服务三农优惠政策,纷纷参与到复合肥产品的市场销售,并占据了很大的资源优势。煤炭、磷矿等上游原料企业,也利用自身原料资源和物流资源优势,掌握并进行复合肥生产,其在成本方面占尽便宜。 执法短板 执法部门在利益驱动下,地方保护日渐盛行,把复合肥企业变成了自己的摇钱树、聚宝盆。由于近年来复合肥市场的混乱、无序,国家执法部门加大了产品的抽检和检查力度,本来这应该对我们一、二类企业来说是件好事情,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却事与愿违。相当数量的执法部门和人员将国家的法令生搬硬套,利用行业标准不够完善和不够健全的空子,片面查找不合格因素,甚至抠字眼、找毛病,并且打大不打小,打外不打内。不仅让企业的品牌美誉度受到损失,而且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实在是可恶至极。 经销商坐大 由于市场品牌众多,让经销商代理品牌销售的厂家络绎不绝,这让很多经销商尝到了受宠若惊的感觉。一级商要求企业做广告、做宣传、做促销、让利;二级商不但要一级商无偿赊货,而且利润空间小了都不干,恨不能榨干最后一滴血。企业对一级商变成了孙子,一级商对二级商也变成了孙子,甚至农民也是堂而皇之地变成了“大爷”,不要说买肥料先给你钱,就是不给钱,要求把肥料送田间地头、抗到家里,二级商也要乐呵呵的遵命照办。(据说在东北、菏泽等地方,经销商还要先请农民吃饭,然后才可以商谈购买肥料)如果不然,经销商以换品牌相要挟,农民则是选择其他品牌。真是应了那句“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的名言。 以上种种现象,只是市场中较为明显的几个方面,还有很多不够典型的现象,为市场的营销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和问题。 营销生猛 通过对以上种种现状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市场的混乱和产品供应饱和是最主要原因。产品供应过剩,必然导致市场混乱、竞争无序、利润大幅下滑。为了在这个市场当中分得一杯羹,各企业都是使出浑身解数、各显身手,营销策略五花八门。有的用广告狂轰乱炸进行拉动;有的靠网络基础进行地面拦截;有的以赊货、铺货让利客户;有的靠炒作概念或打擦边球忽悠消费者;也有的以成本优势或者降低养分含量大打价格战。总之,这些手段和措施,的确为他们赢得了市场(起码现在是这样)。 也有一些新兴企业,在这些营销措施方面采取系统和多元的模式。为战略型的客户都量身定做了适合市场发展的营销模式。在农化宣传上也在逐步加大力度,制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原来采购到成品出厂都有一套严格的考核机制,做到一票否决制,为老百姓用上放心的农资成品把好质量关。 怎样才能将营销做得更好?我们在围观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编辑/赵丹zhaodan-0218@163.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7:56 , Processed in 0.0363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