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回归本质:好礼品传真情

2012-2-7 15:32| 查看: 407442| 评论: 0|原作者: 果凡

摘要: 这是一个物质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这是一个让送礼者欢喜让送礼者忧的受礼者“挑剔”时代:欢喜的是,各类产品琳琅满目,采购方式便捷多样;忧愁的是,产品虽多,却难觅让人眼前一亮的礼品,更难觅能在受礼者心中升值的礼品。那么对于受礼者来说,什么样 ...

“智”造礼品感知价值
 
 一件礼品无论其内在的情感价值如何珍贵,都首先需要一个外在的感知价值,以引导受礼人去触摸其内在的情感价值。
 
 受礼者如何感知礼品价值
 
 不管你是否承认,受礼者对收到礼品的感觉往往是偏感性的。这也是许多礼品讲究外包装,讲究外形设计,讲究材质选择,讲究制造工艺等的原因所在。
 送礼者要想真正了解受礼者对礼品的感知要点,就要从人的心理入手分析——每一个受礼者都首先是一个体的人。人的心理一般都是感性与理性共存。受礼者对礼品价值的感知同样有感性的一面,也有理性的一面。
 就感性的一面来说,你送出的礼品首先要能引人注意。无论是其包装的文、图、色及造型形态,最好都能给对方的视觉造成一种刺激,只有对方的视觉元素感受到这种刺激,才会从第一眼起,就对你的礼品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情感的联想。要做到引人注目或许并不难,但让人因之产生情感的联想却相对要难得多。不同颜色、图案、文字的运用,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送礼人对受礼者在精神需求、爱好、性格等方面有较全面的了解。
 第三是要能让受礼者过目不忘。这也是一件好礼品的必备要素。一般来说,能让一个人对一件物品过目不忘,需要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才能实现。因此,要想让受礼者记住,在感知方面你送出的礼品就必须有鲜明的个性特性。
 在理性方面,就礼品本身来说,受礼者会对其选材、品质、做工、细节等方面加以综合评判。与此同时,受礼者还会因与送礼者之间的亲疏远近,对礼品价值作出评判,甚至会因此决定接受礼品还是婉拒送礼者好意。
 
 什么是礼品的感知价值
 
 礼品的感知价值一般由物理价值和情感价值共同组成。
 物理价值是礼品作为商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受礼者对其评判依据主要来自其品牌、市场价格等。
 情感价值则相对复杂的多,感性的多。受礼者对一件礼品内在价值的评判往往来自送礼人与自己的关系、双方馈赠礼品往来历史、此次送礼的缘由、同类关系的人送的礼品间的比较、礼品是否是自己所需要且中意的等众多因素的叠加考量。
 送礼人必须注意的是,虽然礼品的感知价值在受礼人心中是由其物理价值和情感价值共同组成的,但这两者在礼品最终价值的组成比例并不相等。如本专题前文所述,一件礼品在受礼者心中的价值,占更多比重的是情感价值,物理价值往往只是众多参考坐标中较为普通甚至最为普通的那一个。
 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后,何振梁收到国际奥委会送来的一份生日礼物——一张1929年他出生那天的英国《泰晤士报》原版报纸。这让何振梁既意外又惊喜。
 一份旧报纸本身值不了多少钱,但它却在受礼者心中身价“倍增”,因为它与受礼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而这份联系是送礼者馈赠给受礼者的。这也再次提醒送礼者在选择礼品时,要更多地从受礼人情感感知的角度去考量,而不是更多地倚重于礼品本身的物理价值。
 
 送礼者如何“智造”礼品感知价值
 
 虽然礼品感知价值的最终决定者是受礼者,但并不意味着送礼者在礼品价值的制造过程中完全被动。恰恰相反,许多礼品的价值正是送礼者精心“智”造的结果。就如何振梁收到的那份报纸,正是因为国际奥委会的精心挑选,又在适当的时候送出,才让其在何振梁心中价值倍增。
 那么送礼者该如何“智”造礼品感知价值呢?这要从不同的礼品类型(文化角度)说起,因为不同的礼品类型,其感知价值的中心点是不一样的。
 亲情型。相对于商务型礼品,亲情型礼品掺杂工具性目的少,温馨、实用、个性的礼品会受到偏爱。例如,2011年父亲节前后,80后年轻人热捧“最佳老爸证”、“荣誉爸爸奖杯”;子女给父母定制抱枕、印有照片的变色杯等。
 友情型。友情型礼品不像商务型过于正式化和贵重,挚友间“礼轻情义重”的观念从古至今被认可,礼品传递的友情具有不可让渡性,而非过于注重外在属性。一般来说,友情型礼品要从新潮、优质、生动等方面“智”造其感知价值。
 爱情型。爱情是人们永久的话题,传递爱情的礼物和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从古时的定情信物到今天的豪华嫁娶,爱情型礼品可以是实体的任何商品,也可以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无现实物理价值的物品。浪漫、别致、隽永是“智”造爱情型礼品感知价值的三大中心点。
 商务型。商务型礼品多为企事业单位在社交场合为加强情感联系、增进合作交流而赠送给客户、合作伙伴等的礼品。送礼者通过商务礼品让受礼者感受到己方心意,通过“利他”的“诚意”而实现“利己”的“交换”目的,增进信任。商务礼品的感知价值“智”造须围绕精致、独特、耐用做文章。
 促销型。促销型礼品主要是企业为吸引顾客,提高产品销售或扩大品牌影响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而赠送给消费者的带有明显广告性质的礼品,送礼者的送礼心理具有很强的工具成分。新颖和关联是促销型礼品“智”造感知价值的关键。
 奖励型。奖励型礼品多用于文化、体育、娱乐等各种赛事活动,由主办方或赞助企业提供给参赛者的鼓励性、奖励性、象征性礼品或企业为鼓励员工,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而定期或不定期赠送的礼品。奖励型礼品传递着送礼者对受礼者行为表现的充分肯定与鼓励,要有足够的价值和“分量”。诚意和激励是“智”造奖励型礼品必不可缺的两大关键点。
 其实不论那种类型的礼品,不管是从哪种角度去“智”造礼品的感知价值,都首先要“有心”。只有“有心”才能考虑到受礼者的感受,才能从受礼者的角度去思考,也只有用有礼的心,才能送出一份有心的礼,才能传递一份真情。
 

物质时代的情感最重
 
 自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社会后,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人情道义造成了很大冲击,助长了自利原则,冲淡了人际关系。时至今日,它使现代人摆脱了传统道德规范的束缚,导致了过度商品化(把许多不该当作商品的东西也当作商品来出售),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势利和唯利是图。
 
 情感维系“圈子”社会
 
 商品社会虽然让人们走进了一个空前的物质时代,但并不意味着传统社会已完全消亡,更不代表人类全盘抛弃了传统社会。正如周国平所言:“爱情、亲情是大自然给你的,虽然是很普通的东西,千百万年来都是这样,但我想这是生命骨子里的东西,是人类生活核心的东西。”正因为情感是人类骨子里的东西,所以虽身处物质时代,商品社会,为名累为利忙的人们却依然渴望着一份真情,并真切地感受着真情的可贵,也才会发出“商品社会欲望的社会,商品社会令人疯狂的社会”的诅咒。
 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商品社会,都有一个普遍而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同心圆”或“圈子”社会。这种社会关系,往往以亲属关系为核心,存在远近亲疏的距离差距,人们根据这种“亲属关系距离”来决定交换和互动的方式。随着这个“同心圆”半径的递增,情感浓度递减。而在“同心圆”外,则是陌生人,纯粹的商品交换关系,只能发生在“同心圆”外围,即发生在与陌生人的交换中。也就是说,在这个“圈子”里面,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有交换有情感的互动,而在这个“圈子”外,则只剩下纯粹的交换关系。换而言之,情感维系着“圈子”社会,而“圈子”社会是人类情感的温床。
 
 物质社会情感的重量与温度
 
 在这个物质的时代,情感真的不值钱了吗?
 这是今天的我们经常会听到或发出的一个疑问。它一方面表达了我们对这个物质时代情感真实性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人们对真实情感的渴求。
 当曾经的“礼尚往来”成为“老死不相往来”,当曾经的情感评判标尺变为物质评判标尺,当礼物往来从“道德投资”变为“物质投资”,当赠礼成为一种攀比大赛,直至演变成工具型礼品进而成为一种人情暴力,我们有太多的理由怀疑情感的真实性,却也有更多的理由呼唤、感知真情的可贵。
 当任何东西(包括个人的尊严与肉体)都可以标价叫卖时,我们才忽然惊觉惟有真情无法用数字衡量;当被丰富却冰冷的物质包围时,我们才想起并进而渴求真情的温暖。
 情感,这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深植于骨子里的东西,这一传统社会中维系关系的核心所在,在物质过剩时代,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其重量与温度。
 
 礼品是传递情感的一种载体
 
 虽然商品社会不断壮大的过程,是传统社会日益式微的过程,但并未完全消失,因为正如上文所述,情感始终是人们骨子里最原始的东西,是大自赋予人们最普通也是最珍贵的东西。人与人这间这种情感的维系,反映到行为层面,即为礼物社会。这也是时至今日礼品往来依然普遍且影响深远的原因所在。
 礼物社会的存在和维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商品社会中人们抵制商品化对人情关系的过度冲击。如果说,物质时代抛弃了传统人际关系的温情和道义,奉行自利原则,促进人们赤裸裸地追求个人的利益,导致人际关系变成“情感沙漠”。那么,礼品往来中所奉行的“利他”原则则限制了“自利”原则的过度扩张,并构成现代社会中的“情感绿地”和人情关系的“后花园”。因为通过礼品往来,我们不仅交换了礼品,而且也交换了各自对彼此的关系和情感。简而言之,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中,礼品充当了情感载体的角色,把无形中的情感维系,用有形的礼品表现了出来,是一种情感语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因为礼品天生具有的这种情感职能,才使我们会因为一件礼品而心生波澜,也才会为不知道送什么而心生烦恼。因为它从来就不只是一件物品,而是一种情感的载体。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果凡)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345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4 00:04 , Processed in 0.0428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