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全球、中国经济开始影响世界时,当全球投资者的目光都紧盯着中国这个“黄金市场蛋糕”时,有些默默在这片市场耕耘了十年或几十年的企业家,却在自己企业发展最高峰的时候选择“撤退”,如苏泊尔、徐福记、小肥羊等企业的创始人将企业的全部资产或控股权出售给外资,自己退出市场。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还是一种无奈的决定?“撤退”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 “苏泊尔”式的撤退——企业发展战略布局的改变 苏增福像众多中国的企业家一样,并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他骨子里并不满足于“只做一口锅”的境况,就在苏氏父子1997年将苏泊尔品牌发展为国内炊具第一品牌后,他多元化之路已经开始了。(如表2) 可见,苏增福产业多元化之路的决心就是打造一个庞大的新苏泊尔帝国。但是没有钱“帝国”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从那时起资金的紧缺便成了苏氏父子要时时面临的新问题。以2004年苏泊尔集团集装箱码头为例,这是苏泊尔集团投资的最大项目。而开发一个5万吨级码头就需投资5亿~6亿元,而纵观其地产、旅游等产业,无一不是投资大、风险大、回报慢的长线项目。 所以,苏氏父子一开始就想到资本市场,苏泊尔电器成了苏泊尔集团倚重的资本融资渠道。2000年11月,苏泊尔开始改制,由有限责任公司变身为股份公司,开始全力筹备上市事宜,直到2004年才登入A股市场,但苏泊尔的上市之路并不顺利。此时的苏泊尔集团,其真实处境可以用“边行走边煎熬”、“内忧外患”来形容。内忧,各项投资业务正如火如荼,大量基础建设投资急需用钱。外患则体现在,苏泊尔这个“长子”开始遭遇强劲的对手,首当其冲的,便是来自同城的“兄弟”爱仕达。加之,炊具属于传统的制造产业,劳动密集、产品附加值低,更重要的是,对于老百姓而言,炊具是一个耐用品,通常几年之内都不会更换新的产品,炊具销售额的增长速度缓慢。 然而这些年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在房地产、旅游、医药等行业通过收购和兼并等方式,苏氏家族打造了除炊具之外的另一个多元化的苏泊尔帝国。截至2010年,苏氏父子旗下的苏泊尔集团,在没有炊具业务之后年销售规模也达到了60亿元,苏增福只用了6年时间。 这样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在苏增福的眼里,苏泊尔只是集团宏大战略中的一部分,苏泊尔是一个优秀的“长子”,是一头优秀的“猪”,无形中铸就的格局是,这头“猪”具备了卖个好价钱的条件,所以卖掉苏泊尔既是一种必须也一种必要。当然,产业多元化的苏泊尔集团,后续也有可能会出栏好几头“猪”。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5:16 , Processed in 0.0358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