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联手围攻下的危局
业内说,“全国冰淇淋看东北,东北冰淇淋看黑龙江”。黑龙江市场这块大蛋糕诱惑着国内冰品界的各路神仙。 位居龙头老大的A品牌挟业界老牌巨头的声威,在大庆等多地建厂,或是“收编”当地经营困难的小品牌,稳扎稳打,步步紧逼,力图将黑龙江变成自己稳固的基地市场。 与此同时,另一巨头N品牌也吹响了“东北战役”的号角,目的是在黑龙江市场至少与A品牌形成战略均势,进而高屋建瓴,依托黑龙江这个制高点乘胜追击,在全局上补齐冰品这块短板。 两大冰品巨头斗法,让黑龙江市场的二、三线企业顿时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绝大多数在苟延残喘,逃脱劫数的寥寥无几,被拔掉只是时间问题。这一情景,在多个行业都曾上演过。 然而,市场越是混乱,越是会产生奇迹。这个阶段里“鸿利”、“华氏”两支品牌逆势上涨,已然成为当地的“第三种力量”。 面对“第三种力量”的茁壮成长,两大冰品巨头都认识到,它或将直接左右市场天平的倒向。 对付“第三种力量”,是“合纵”,还是“连横”?两大巨头同时举棋难定。 因为无论自己采取哪种策略,最终只会陷入典型的“囚徒困境”:A品牌如果自认为根基站稳,采取“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却担心N品牌借机与“第三种力量”合纵;相反,若想让“第三种力量”与A品牌合作,又怎么能取信于他们呢?毕竟多个二、三线品牌已在自己手中灰飞烟灭。 事实上,N品牌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难题。 因此,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地放缓了彼此对攻的步骤,心照不宣地停止了贴身肉搏,特别是身居市场挑战者地位的N品牌,为了减轻“第三种力量”日渐加大的压力,减轻A品牌这个龙头老大的敌视行动,大张旗鼓地宣导“A品牌是我们竞争队友”的观点。意图不难理解:暂时抛弃前嫌,寻找默契,合力击破“第三种力量”,而后再寻机重新分割版图。 市场上“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曾经拼到刺刀见红的对手,在面对市场上即将出现新兴势力时,便迅速结成了同一个阵营。而且,两大巨头不约而同地瞄准了华氏。 这样的选择不无道理: 1.与“鸿利”相比,华氏底子薄,实力弱,而且产品线也存在明显短板。 华氏旗下的“贝贝酥”、“小奶糕”、“大麻花”三支产品凭借着优良的产品品质和性价比,在终端消费群体中的接受度很高。但凡事利弊相倚,看似优势尽显的“长板”,往往是另一个角度之上的“短板”:三只产品的销量贡献了华氏在黑龙江市场总销量的60%强。 两大巨头内心窃喜,如果模仿这三只产品,再将价格一步探到底,就能轻松地将其拉入资本比拼的泥淖中,最终在费用持续投入的漩涡里耗干其气血。 2.华氏笃行的是经销商代理制,而两大巨头在哈尔滨都实行的是销售层级更少的直营制,不仅利润空间有优势,而且管理更具穿透性,市场反应也快速灵活。所以,有能力快刀拿下华氏。 3.鉴于黑龙江市场是全国冰品市场的制高点,因此两大巨头配置的营销队伍也都是精兵强将,职业素养高,作战能力强。相反,华氏绝大多数的营销人员来自农村,学历不高,套路不新,营销知识不系统,连模仿直营这样的精细化管理都很难上手,其他套路也就更不会玩了。 两大巨头判断,营销人是营销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凭借这些经历过千锤百炼的优秀营销人员,加上工资、待遇等“军饷”丰沛,对付华氏这支长枪短炮的“土八路”队伍,几乎找不到失败的理由。 然而,两大巨头在黑龙江市场的“联合围剿”,还真的打错了算盘。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段文智)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