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农资江湖,心在新农家学派
蓦然回首,我从事农资营销已经12年了,权且算是农资界的老江湖了。但是我的2011年,身在江湖,心却在江湖之外……2011年初,我曾对自己说:“农资,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除了农资,你就不能谈点别的吗?”于是,我的心穿越到2500多年之前,回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年代,倾听那农家学派的古老声音……
农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高度关注农业的一个思想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与道、墨、儒、法、名、兵、纵横及阴阳家等并列为“九流”之一,但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没有进入主流及官府视野之内。随着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信息社会以及网络社会的疯狂推进,农家学派思想几乎被淹没在历史古籍之中,很难被今人重视。 农家思想,首先是一种技术工具,然后是一种哲学反思
如今很多人提起农家学派,仅以为是研究如何耕田种地的识字农夫而已,且只当做是一个农业技术派,殊不知,农家学派还是一个哲学上的思想学派。那时的农家,不仅有农艺师的双手老茧,而且还有思想家的人文关怀——对春秋战国时动荡社会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政治主张:以土地为师,与庄稼为友,以农为本,以民为主,耕战结合,耕读并举,贤者与民同耕而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只是农家思想冰山之一角,其闪光的思想却渗透在其它学派思想的转述与借用之中,只有史海钩沉才能还原农家学派的真实思想。 自西汉之后,农家思想慢慢地被压缩到仅限于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桑种植学派——耕田种地,穿衣吃饭,一直至今天,大多数人提起农业,还停留在解决吃饭穿衣的温饱思维里,这仅仅只是触及到农家思想的皮毛而已。 事实上,种植业的价值在种植业之外,农家学派思想的冰山之下,隐藏着种植业对文化、精神甚至信仰的潜移默化作用及渗透熏陶影响,这就是笔者在2011年对农家学派思想的深度解读。 谈到种植业,笔者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笔者出生在大别山脚下的乡下农村,真正是开门见山,父母都是以种地为生的传统农民,本科读的是农业经济学,毕业后从事农资营销,一直没有离开过“农”门。 对于种植业,熊兴平经历过“痛苦否定—艰难反思—批判超越—解脱升华”的四个思想阶段。具体地说,对于种植业,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曾经彻底地否定过——“要致富,远离种植业”,这是我曾经一度的坚定思想,对农业社会的坚定抨击——“农业社会是封闭静止的落后社会”;但是自2008年之后,笔者再度深入地学习了农家学派思想,疯狂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对农业的评价与建议,经过三年的质疑反思与自我批判,觉得自己过去对于农业的认识相当肤浅,于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农家思想”——超越自然农业,升华有机农业,最终回于生态农业的新思路,于是把博客签名更新为“新农家学派思想,自然新农实践者——熊兴平。”这就是笔者2011年在思想深处最大的收获与心得。 如今的大多数人,把农业看做是原始、落后、贫穷和封闭的象征,好像只有居住在大都市、上班在写字楼、出入高楼大厦才是现代、先进、富有和开放的新人类似的。在实用主义的眼光里,种植业的功能似乎只有三个:食品保障、原料供应和安定就业。也就是说,实用主义者认为:农业只有两大作用,即经济功能(温饱——吃饭、穿衣)和政治功能(劝农、安民、安邦、定国)。其实,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看法。 笔者认为,种植业的功能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有其它的无形价值——生态保护功能、观光旅游功能、身心平衡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生态保护和观光旅游功能很好理解,也被实用主义者所重视。
我这里只重点强调种植业的身心平衡和文化传承两大心灵功能——种植业的非农价值,农业的形而上的精神熏陶与心灵影响。
种植业的心灵价值,在种植业之外,这就是种植业的身心平衡与文化传承功能
经典农家观点认为:以大地为师,与庄稼为友,土地乃财富之母,劳动乃财富之父。天地人构成一个三维系统:“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因群生逐长,五谷繁殖。”此外,种植业在精神信仰、文化思想和道德实践等领域里也具有非物质化的心灵价值——种植业能让人亲近土地,协调身心,让心情平静,让精神安宁,让心灵空盈,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自力更生,以立性命。官吏,也不过是些识字农夫而已。天地之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 道家观点认为,道法自然,以自然为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隐于农业的道家人士,既能在在物质上保持独立又能在精神上自在逍遥。种植业正是无为而自化的典范,农道并修,既深入世间,又超越现实,过着一种保持距离的生活。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9:38 , Processed in 0.04083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