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超越传统农业的未来农业模式

2012-2-24 10:06| 查看: 171279| 评论: 1|原作者: 熊兴平

摘要: 未来的自然生态农业,耕作劳动将成为一种出于人们自由意愿之下自由的生活方式与平静的生命态度。如今随着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的新型农民都积极参加到生态农业的乡村生活之中,过着一种自然而平静的田园生活。自然生态的有机农业,一种把道佛儒禅医等 ...

佛家观点认为,挑水担柴,无非是道;行住坐卧,无不是禅。农禅并举,耕作修行。一日不作,则一日不食。佛陀曾说偈答言:“吾以信为种,诸善为良田。精进为调牛,智慧为辕轹。惭愧为犁具,念为御耕者。身口意调顺,持戒为鞅子。耕去烦恼秽,甘雨随时降。芸耨为善心,大获善苗稼。吾所耕如是,故得甘露果。”佛陀,以一位正视人生的老农自居,不但是一位善耕心田的农夫,更是一位以众生为田,期望众生皆获菩提道果的农业专家。
儒家观点认为:忙耕闲读,晴耕雨读,日耕夜读。君农并耕,教化一方。与民同乐,与人为善。耕读传家,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现实与书本相结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进则处于堂庙,退则隐于农桑。有关种植业的田园诗歌,在中国历史上不胜枚举,自成为田园诗歌一派。
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大地之神(盖娅)的儿子总是充满战斗力,因为大地是他的母亲。当他脚底板踩到地面时,就会有能量补充到体内。大地母亲一直在为地球上所有生命提供着各种能量。古罗马人也赞扬乡村生活的田园诗性,反对商业化都市的复杂与摧残。工业化革命之后,很多西方思想家都主张通过耕作来陶冶情操,培养心灵。卢梭赞美亲近于大自然的乡村生活,反对商业社会的不自然与欲望膨胀。美国的杰斐逊说“在土地上劳动的人是上帝的选民”,他认为,耕种土地能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与内在精神,机械化的工业和膨胀化的商业助长了人类对金钱的贪婪依赖之心,并认为这是对共和政体的致命伤,他提倡美国应变为一个纯粹的农村社会,输入工业制品。梭罗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一边耕种小庄园,一边从事文艺创作。惠特曼也为美国西部拓荒者和农民写出了许多赞美诗歌。
在美国,很多学校里的学生在假期提前预约申请到农场里做义工与实习;在日本和韩国,学校在周末组织学生自愿去农村帮助农民耕作,农忙之时部分企业组织员工免费帮农民播种、收割和管理等。日本的福田正信根据“道法自然,无为而为”的思想,提出“自然农法是自然之道,无主观的省力之道。”他的《自然农法》和《一根稻草的革命》等书,在欧美的生态农业领域里影响巨大,在中国也逐渐被很多人所重视。
耕作,不仅仅是文化,而且还是教育
通过对比,笔者发现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古今中外的很多思想家都几乎一致地认为:耕种与教育是属于同一性质的工作(劳动)。
管子认为,树谷、树木和树人,性质类似,只是培养时间长短不同而已(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西方的“耕种”与“文化”是同一个词根的单词“culture”( cultivate耕作;培养)。
中国的很多教育家认为,教育等同于农业(种植业)模式,反对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反对信息化的无脑复制,教育不能工业化,更不能产业化,教育就像农夫种地一样,面对有机生命,需要细心呵护,需要时间等待,需要成长过程,农业和教育都是缓慢的艺术,是生命的艺术,是过程的艺术。教育与农业,隔行不隔理,都是高度异质化的,都是复杂混沌的,都是熟悉人(非匿名化、非陌生人)之间的心灵沟通。
乡村社会,是一种熟悉人之间的亲情社会。农耕文明是一种善的文明,需要顺天应命,需要守望田园,需要天人合一,这刚好是如今都市人所缺乏的。农耕文化,土地和劳动都在软化人的精神,让人平静,让心空灵。自己动手,自食其力,农业劳动还是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劳动、运动和体育,正是大都市人所缺乏的。如今的书本知识之原罪,就是让大多数人远离了土地和劳动,缺乏内在体验。市场经济,是一种匿名化、陌生人之间的陌生社会。在商业化的大都市里,很多人都成为欲望的奴隶,为生存而奔波,与自食其力的种地农夫相比,在物质上很难独立,在精神上很难自由。在都市的人海之中,人们感到更加孤单与寂寞,心灵无处栖息。
未来的自然生态农业,耕作劳动将成为一种出于人们自由意愿之下自由的生活方式与平静的生命态度。这,正是如今某些实用主义者所不能完全理解的。
如今随着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的新型农民(智耕农、新农夫)、环保人士、宗教人士、文艺创作者、有机生态者、自然崇拜者、物质满足者和其它新型思维者,都积极参加到生态农业的乡村生活之中,过着一种自然而平静的田园生活。
自然生态的有机农业,也不再是一种小资情调,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态度,更是一种把道佛儒禅医等思想综合集成的超越传统农业之后的未来农业模式。
(熊兴平讨论邮箱xxingping@sina.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熊兴平)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

酷毙
1

雷人
1

鲜花

鸡蛋

路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熊兴平 2013-6-7 09:04
http://user.qzone.qq.com/379421189/blog/1328691145

论种植业的心灵价值
          ——若隐若现的新农家思想                              
⊙熊兴平

注:本文已经发表于《农资与市场》杂志2012年渠道版第01期。

查看全部评论(1)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3 23:43 , Processed in 0.0377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