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假农资为粮食安全埋下祸根

2012-2-29 15:43| 查看: 177321| 评论: 0|原作者: 宋继文

摘要: 去年12月底,农业部通报了农药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情况:本次抽查了16个省(区、市)37个企业生产的57个农药样品。经检测,质量合格的48个,合格率84.2%,其中杀虫剂35个,合格26个,合格率74.3%,不合格的9个样品中,假农药5个、劣质农药4个。另外,还出现了故意回避抽 ...
综合抽查情况可以得出,假冒伪劣顽疾不但没有治愈,反而还有加重的趋势,因此农资市场监管还须继续加强。
假冒伪劣农资不仅扰乱市场,而且还对我国粮食安全埋下了隐患,假化肥使得农民颗粒无收,假农药更是让国民人体农药残留超标,这些假冒伪劣不仅对我国农业造成不利影响,更可能影响到国民的健康安危。所以,打假治劣之声连年一浪高过一浪,但“顽疾”却屡“治”不“愈”,这是为什么?笔者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窃以为顽疾屡治不愈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绩”作祟,地方保护
个别地方的当权者为了自己“政绩”,对那些缺技术、少设备根本没有能力、生产不出合格产品的企业,想方设法进行保护。有的地方打着“优化投资环境”的幌子,实行“企业20个平静工作日制度”,或采取挂“重点保护企业”牌的方式设法保护,禁止进企业检查;有的地方花费巨资兴建工业园区,设立管委会进行保护,想进行监督检查,没有经过层层审批,行政执法部门是进不了园区大门的。如西部某贫困地区招商引资来一个所谓的复合肥生产企业,一直生产不出合格的化肥产品,却被当地政府连年授予各种荣誉重点保护。
各自为战,监管有效性大打折扣
目前具有农资监管执法权的有农业、工商、质监、物价等多个部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与合作,只是从自身职责出发各自为战。而且由于农资市场涉及农村各地,点多、面广、线长,经销网点多、小、散、乱,行政执法部门受人员数量、人员素质等因素制约,不可避免地出现监管缺位、监管不力、多头管理、重复检查的局面。如据媒体以《农药不合格一再坑害果农,却为何还在销售?》为题报道的,一种名叫“吡虫啉”的不合格农药去年使咸阳礼泉县果农340多亩果园绝收,今年又使咸阳彬县22户果农的果树受损。原因就是“多头监管,谁都管,谁都不管,农药使用的安全与否,果农全凭碰运气”。还有个别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中存在着执法就是罚款,管理就是收费,以罚代刑、罚过放行等。往往造成打假声势大,效果差,致使假冒伪劣农资屡打不死,屡禁不止,严重干扰了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
监管不规范,查真不查假
个别管理部门名为监管市场,实则为了收费,甚至一些地方存在着“打真不打假”、“打大不打小”、“ 打国营保经费,打民营保小费”现象。个别执法部门为了“扶植”当地企业,以打假为名刁难、排挤外地正规企业的优质产品,一些管理部门经常上门以检查为名实为收费,致使有些正规企业忍受不了,无奈地退出了市场。据媒体报道,记者走访山东省滨州市某县时发现:“当地工商在农资流通执法中存在着一些“怪相”——没有经营执照,只要交足罚款,就可以毫无顾虑地经营一年;抽检到不合格化肥,但只要交足罚款,什么化肥都可以从市场畅通无阻地到农民手中”,这就是典型的例证。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宋继文)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下一页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3 12:03 , Processed in 0.0390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