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假农资为粮食安全埋下祸根

2012-2-29 15:43| 查看: 177379| 评论: 0|原作者: 宋继文

摘要: 去年12月底,农业部通报了农药产品质量专项监督抽查情况:本次抽查了16个省(区、市)37个企业生产的57个农药样品。经检测,质量合格的48个,合格率84.2%,其中杀虫剂35个,合格26个,合格率74.3%,不合格的9个样品中,假农药5个、劣质农药4个。另外,还出现了故意回避抽 ...
执法人员责任缺失,监管不到位
在农资市场的日常监管中,少数执法人员或多或少存在着消极应付的心理,在日常工作中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表现为有的被动应付,推诿扯皮;有的畏难怕事,不敢碰硬;甚至有的受利益驱动,暗中作梗,以权谋私,包庇纵容、千方百计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由于执法人员责任缺失,监管不到位,使市场监管流于形式。
缺乏诚信意识,正规企业参与造假
在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生存日益艰难的状况下,农资产品不规范现象有加重的趋势,就连正规企业也参与造假。前些年还只是一些不法分子和一些不正规的小企业小作坊在偷偷摸摸造假,但近年来一些正规企业竟然明目张胆参与造假。如某质监局曾对一家化肥企业进行突击检查。经抽样送检,该企业生产的有机肥两项主要指标不合格;同时,检查时还在企业库房发现了大量的不同生产企业、不同品牌的化肥包装袋。该企业是当地一家比较正规的化肥生产企业,各项手续都比较齐全,有注册商标和生产许可证,但却明目张胆生产不合格化肥甚至公然造假。
农村成了假冒伪劣农资“销废”市场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信息闭塞,经济基础较差,管理滞后等原因,造成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生产销售市场一般都在农村,并且越是偏远的乡村越有市场。一些乡级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来的所谓农资生产企业,一般只有三五间厂房,十几个工人,很难生产出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且流动性强,这也给职能部门的监管带来一定难度。另外部分农村最近还出现了一个具有漫延趋势新动向:据媒体以《“忽悠团”为害河南辐射周边》为题报道,“忽悠团”的骗人伎俩是本地复合肥企业雇佣外来人员,首先打通当地村干部的关系,夜晚进村搭台演出邀请村干部讲话吸引村民,然后“专家”以科普宣传的名义推荐肥料,把所推荐的肥料胡乱吹嘘成什么不怕日晒和雨淋的“智能肥”等。目前在河南、山东、河北、湖北、安徽省许多县的农村都发现有“忽悠团”的踪迹。“忽悠团”利用了农民渴求农技知识的心理大取不义之财,长此以往会挫伤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造成假冒伪劣农资“顽疾”屡“治”不“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想除此“毒瘤”,仅靠某一两个方面是远远不行的,须综合治理才行。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的当权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加强自律,努力从自身做起,从大局出发,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做出贡献。
其次,行政执法部门要真正做到各负其责,肩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同时加强协同配合,对市场进行全面整顿,严把生产和流通环节,及时对涉嫌违规企业进行查处,特别是对假冒伪劣农资,要实施“追根溯源、一查到底”制度,把害群之马清理出市场,提高监管工作的震慑力,还农资行业一片蔚蓝青天。
再次,生产、经销企业应该树立起诚信意识,切实落实好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树立以质取胜战略,为农民提供优质农资产品,不要为了牟利铤而走险,制假售假者最终都会被农民发现并唾弃,也将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编辑/惠永生 huiyongsheng3210@126.com
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评论或见解,请发邮件至编辑邮箱,参与互动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宋继文)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12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3 18:07 , Processed in 0.04094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