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品牌重新定位 汽车自主品牌能否在逆境中实现突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市场定位是否精准。恰逢国内汽车普及(首次购车)的大环境,自主品牌切中了消费者在功能性和适用性方面的需求,往往从低端产品或微型车起步,转而制造更高级别的车型。随着进入一次购车与二次购车的过渡时期,汽车自主品牌必须对原有的定位进行提升或重新定位。然而,自主品牌汽车不应轻易放弃原有的定位,而应当逐渐提升产品品质,与消费者强化情感沟通。比如,奇瑞原本已经选定了做全球小车之王的定位,后来却在政绩的压力之下转而同时发布四大品牌,在战略上选错了目标,从而导致业绩下滑和战略迷失。 建立多品牌架构 随着消费需求日益个性化、碎片化,像福特当年依靠一款T型车打天下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典型的市场细分方式是通过车的级别进行细分,或者通过价格进行细分。汽车自主品牌企业已经学会根据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不同的品牌。比如,吉利汽车目前主打的帝豪、全球鹰以及英伦等品牌分别覆盖了高、中、低端市场。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细分并非越细越好,这需要考虑企业的资源状况。毕竟每个品牌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在企业整体资源状况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应当考虑如何为每个品牌提供最大的资源,确保每个品牌的成功。曾经高歌猛进的奇瑞近年放缓了前进的步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过多。目前,奇瑞的子品牌数量竟然超过了30个,在实力本来就不如合资品牌的情况下,分配到每个子品牌上的资源必然极其有限,大多数子品牌必然难以存活。相比之下,国内汽车自主品牌江淮、长城、吉利等推出子品牌的速度相对稳健一些。 对自主品牌而言,进行产品细分甚至再细分是必要的,不过要确保集中优势资源进行推广,确保推出一款成功一款,从而在满足不同细分需求的同时,不断以子品牌拉动母品牌的发展。 实现品牌文化体系对接 在企业文化方面,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还缺少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纵观世界著名汽车品牌,无不建立了强大的品牌文化。比如,福特汽车以“百年伟业”为核心的积累与底蕴,通用汽车的“底特律汽车文化”,丰田汽车以精益管理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等。 对自主品牌而言,通过并购获得技术固然有其价值,但更应该学习知名品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步建立起自身的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唯有如此,自主品牌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目前来看,并购之后自主品牌最为头疼的问题便是文化对接问题。另外,如果自主品牌采用杀鸡取卵的方式去透支这些知名品牌的资产,不仅难以学到这些品牌的文化、管理经验等,甚至连技术、工艺都很难学到手。 提升产品质量 自主品牌的口碑不如合资品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的产品质量不如后者。产品质量是品牌的基石,与其盲目追求品牌,倒不如扎扎实实提升产品质量。在这方面,自主品牌要向丰田学习。丰田的总裁曾经说过:“丰田不造低档次的车,而要造高品质的车。”丰田通过各种成本控制手段把“湿毛巾拧干”,也就是通过精益管理来保证产品品质。 通过多年的“半研半仿”,自主品牌汽车尽管在外观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在一些细节、关键工艺上与合资、外资品牌尚有不小差距。自主品牌通过对竞争对手的“逆向工程”而开发产品,在产品上市初期不能完全理解这些产品的设计理念、技术要求。同时,迫于竞争压力,自主品牌汽车不可能像一些外资品牌那样进行数百万公里路试,于是,把更多的问题留给了用户,让用户去发现新车的质量点(质量缺陷)。最糟糕的是,汽车自主品牌缺乏对用户抱怨的跟踪、采集和反馈系统,不能将用户抱怨很好地应用到产品的持续改进中去。 从“逆向研发”到“正向研发” 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国内车市也缓缓步入了二次购车时代。相比首次购车,消费者在二次购车时更加懂车,通常会进行升级消费,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或品质。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自主品牌原来的低端路线面对严峻挑战。自主品牌的当务之急是抓住市场规模日益壮大的契机实现产业升级,研发出自己的核心技术。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56 , Processed in 0.0382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