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苹果智能手机与诺基亚功能手机的路线之争,终因苹果更为了解消费者需求与超前的视野赢得了创新竞争路线的胜利。原领先者诺基亚因为错误的创新方向而江河日下,而跟随苹果走智能手机路线的中国山寨手机的模仿式创新却做得风生水起,这种模仿式创新的成功引起了业界高度关注与讨论。 理论界将创新分为五种形式:引入新的产品或提供产品的新质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工艺过程;开辟新的市场;开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采用新的组织方法。按创新点划分,模仿创新可以分为产品性能改进型、工艺改进型、市场拓展型、移植型等。笔者认为,从模仿创新的程度上,可以将模仿式创新区分为系统性模仿创新与局部模仿创新。模仿创新活动中,是局部模仿创新有利于企业快速学习成长,还是系统性模仿创新有助于企业再超越呢?从文字分析,局部模仿创新弱于系统模仿创新,模仿者很难撼动或超越被模仿者的业绩。笔者认为,以服务企业发展战略为出发点、选择合适时机进行模仿创新、打造系统性思维方式、通过模仿进行再创新实现超越等,可以作为选择何种程度模仿创新的评价标准。
模仿创新时机的选择
时机的选择对企业模仿创新的成功非常重要,进入得过早成功率并不是最高的,而进入得晚又会错过最佳模仿创新期。两位学者Lilian和Yoon针对法国7个行业、112种工业品创新的调查表明,第三至第四家进入市场的企业较第一、第二家企业的成功率更高,在导入期第三至第四家进入者成功率为87.5%,在成长期这一数字为81.82%。另外两位学者Golder和Tellis则通过对二战前后36种产品的研究发现,率先产品的失败率为47%,而早期跟随产品失败率为8%;他们的研究还表明,模仿创新企业在过半数的产品领域,一直占据着具有领导地位的平均市场份额(28%),而率先创新者的平均市场份额只有10%。 腾讯显然是模仿创新方面的最强者,它们专门成立了研究部门跟踪行业内的创新者。一旦发现较好的产品创新,立即成立一个部门进行模仿与跟踪;如果确定前景不错则成立公司,并使自己成为前三家进入该领域的企业。腾讯因此获得了非常好的效益。 这种进入的最佳时机更多指的是成为行业领导者的时机。在创新产品出现甚至开创了新的行业时,后续进入者如果想成为该类产品的跟随者,只是想占据某个细分市场,那么当领导者及其战略意图明确后,跟随者应迅速通过模仿创新进入,力争使自己成为该细分市场的领先者。比如,小米模仿苹果成为低端智能手机,抢占智能手机的低端市场。
服务并服从于企业发展战略
进行模仿创新时,企业应选择系统性模仿创新还是局部模仿创新?面对不同竞争环境与市场,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答案,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与能力进行匹配性选择。 企业进行何种程度的模仿式创新取决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如果需要全面进入被模仿企业的行业,则更多地需要系统性模仿创新,具体应用方法有移植型(如淘宝将eBay的全球电子商务模式移植到中国,并形成了超越)、引进购买型(如中国高铁通过引进与购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产业协作型(如三星正在联手相关产业协作者,对苹果实现全面模仿创新)。笔者认为,目前只有三星的系统模仿创新模式能够对苹果构成威胁。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付志勇)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