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C的核心价值 为消费者提供直面设计师及其作品的平台。D2C使消费者前所未有地尝试与大牌设计师互动并参与设计,消费者能够直接面对众多设计师的作品,领会设计理念,寻找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而在现有的模式下,消费者直接面对的都是产品而非设计产品的作者,由于信息传输的偏差,很难领会产品中所蕴涵的设计理念。D2C模式的推出,消费者可以与设计师直接交流,从而选择符合自己理念的产品,满足自身个性化和高品质的生活需求。 为制造业提供选择作品和设计师的平台。D2C模式的推出,可以汇聚一大批各行业的设计师,有足够多的设计师及其作品供制造业选择。制造业可以通过平台发现人才,也可以通过该模式直接购买作品,比企业自己招聘和培养设计师所花费的成本要低很多。 打破国内设计界的悖论状态。设计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其设计理念和水平的平台及氛围,D2C模式的推出便为广大设计师提供了直接面对终端市场的机会和平台,各行业的设计师可以通过D2C模式相互交流学习。此外,设计师还将面对市场的检验,D2C模式让制造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直接选择合适的作品和设计师,通过市场手段对设计师进行筛选,作品受消费者和制造商欢迎的设计师就是优秀的设计师,这是一个发现、培育优秀设计师的良好机制和平台,比目前社会上进行的各种评选活动更公平、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此外,D2C模式除上述基本功能外,还有诸如设计资讯、市场调查、设计师推荐、买家项目竞标、卖家产品竞拍等功能。 D2C模式面临的阻力和挑战 当然,D2C模式的发展也有不小的阻力和挑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平台化阻力。D2C模式要求平台提供的配套服务相当完善,首先要求D2C平台能够聚集一定数量的设计师,设计质量、设计师认证方式、双方的分成模式等都很重要;其次,平台要具备充足的制造商资源。设计师想要把自己的想法和主意变成产品时,需要有资金、工厂支持,包括制版、打版和面料等方面。再者就是产品的推广和销售,这个直接关系到平台、设计师的收益,所以平台还需要有强大的渠道推广和销售能力。以上几点,使得D2C模式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普及和发展,它只能是小众的,但这也是机遇所在,只要有实力和资源,打造D2C平台的前景是光明的。 “山寨”阻力。在国内,从数码到服装、从线下到线上,只要是能赚钱的,大家总会一窝蜂地模仿和抄袭。D2C模式的核心是为设计师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直面消费者的平台,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一个发现优秀设计人才和作品的平台。但是如果“山寨”创意产品的情况得不到有效遏制,设计师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很好地保护,将极大地挫伤设计师的积极性,也会阻碍D2C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设立合理的知识产权维权体系,在现行法律框架下,最大限度地为在线创意交易提供法律保障,对于平台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伪D2C模式的威胁。当下的D2C模式,其实还是一种被动消费模式。由第三方平台签约设计师,然后由设计师提交设计稿,通过“设计稿+模特T台秀”的方式进行新品团购预售。这样的模式对消费者来说跟常规的B2C、C2C销售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多了一个设计师设计、限量销售的噱头而已。这个噱头完全可能因为市场需求而变得大众化,一旦消费者看清这噱头的真相,淘宝现行的D2C模式将会被消费者抛弃,如果不想被抛弃,就必须降低价格销售,将失去D2C模式的意义。所以,真正的D2C应该是由消费者主动寻找、主动订制甚至上门订制、现场体验的专门服务。只有这样的服务,才是具有较长生命力、高附加值的D2C模式。 C2B模式的挑战。C2B 模式把分散的消费者及其购买需求聚合起来,形成类似于集团购买的大订单,将商品的主导权和先发权交给了消费者。在采购过程中,以数量优势同厂商进行价格谈判,以此来改变B2C模式中用户一对一出价的弱势地位,争取最优惠的折扣,并真正感受到自主购物的成就感。对于企业而言,在目前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扬的情况下,采用电子商务C2B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而且可以打通虚拟市场扩大交易份额,进行企业结构性转变,使中小企业向半虚拟企业发展;如果一个小型或中型企业完全利用 C2B 模式销售自己的商品,那么就不会承担过大风险,真正可以做到规避市场风险使得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不但如此,C2B还可以拉近消费者和厂家的关系,直接根据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量生产。 实际上,D2C模式是C2B模式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它也聚集设计师这种特殊资源来满足市场化上的群体订制需求,但是如何充分利用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产品设计和销售是D2C模式发展的重点。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3:04 , Processed in 0.0391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