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认为农业建设大有潜力可挖
今年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农业科技,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专题部署的中央综合性文件。 在政策设计上,今年一号文件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即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在“三农”投入上,要求“三个持续加大”,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在农业科技定位上,界定“三是三性”: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集中解决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待遇低、推广经费缺、工作条件差的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谈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时说,尽管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达到11424亿斤,比2010年增产494亿斤,实现了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我国粮食生产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粮食安全始终是最大的隐忧。要稳住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效益在降低,而且破坏环境,也难以为继。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2011年我国粮食“八连增”,主要靠科技提高单产,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达86%,另一方面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十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左右,“十一五”期间有所提升,但也只有41%,依靠科技力量提升粮食产量、促进现代化农业建设还大有潜力可挖,因此一号文件将主题确定为农业科技。 文件解决化肥市场两大基础问题
尽管2012年1万多字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只有两处提到化肥,一处是第19条“加快农业机械化”中,提出“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另一处是第20条“搞好生态建设”中,提出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但实际上一号文件与化肥市场密切相关。因为2012年一号文件解决了化肥市场的两个基础性问题: 一是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化肥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好则化肥好,农业兴则化肥兴。今年的一号文件秉承了以前一号文件高度重视农业的特点,并且扶持力度更大。 文件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快提升800个产粮大县(市、区、场)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超级稻新品种选育和示范项目。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积极扩大规模,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创建。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菜篮子”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文件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按照增加总量、扩大范围、完善机制的要求,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强度,新增补贴向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提高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水平。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适时增加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完善补贴机制和管理办法。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适时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临时收储,健全粮棉油糖等农产品储备制度。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是乡镇农业科技推广问题。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人员素质不高等,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有些县乡一级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都处于“网破、线断、人散”境地,基层农技推广名存实亡。 2012年一号文件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其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这一论述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让农业科研人员一心一意搞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而不是到处“找饭吃”。 可以想见,一号文件出台后,将大大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基层农技体系将得到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将进入一个新时代。这对化肥市场是非常有利的,测土配方施肥按道理来说是项政府工程,主要应该由政府部门去做,但由于以前农技推广力量不足,本来应该由政府去做的事却变成了大多由化肥企业去做,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效果还不一定好。一号文件出台后,测土配方施肥一定会有大的进展。另外,今后化肥企业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型肥料,借助农技部门这个平台,推广起来也会更为容易与顺畅。 文件有望给三类化肥带来利好局面 透过对一号文件分析可以基本判定,以下三类化肥今年有望得到较好发展形势。 一是与种子相关的配套肥。化肥和种子是对粮食生产贡献最大的两个产品,据农业部统计,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超过36%。近年来种子行业一直是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业,今年一号文件的第10条就是要“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化肥与种子是相近性很强的两个农资产品,化肥企业要善于为优质种子生产配套肥。例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近些年一直在攻关研究超级稻,提出了“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设想和建议——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也就是产量增加33%左右。在近十年时间里,超级稻产量连破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大关,2011年袁院士指导的位于湖南隆回县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我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袁院士的下一个目标是,争取再用十年左右时间,超级稻亩产达1000公斤。 毫无疑问,超级稻专用肥是个良好的商机。近日从河南煤化集团中原大化工贸公司传来消息,该公司生产的系列肥料,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和支持,双方已达成合作意向。中原大化工贸公司与隆平高科股份公司旗下的湖南丰惠肥业有限公司将联手推广水稻专用肥。 而山东金正大,早在2008年就牵手袁隆平院士,在超级水稻推广过程中配套使用新型专用缓控释肥,以研究形成超级稻节氮降污栽培新技术。 二是适合于机械化作业的化肥。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必然是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今年一号文件第19条提出要“加快农业机械化”。作为化肥企业,要多生产适合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化肥,例如大颗粒尿素、BB肥等。 三是生态肥。目前我国许多地方存在着化肥特别是氮肥施用过量、而有机肥施用不足的现象,不仅造成了浪费,而且还污染环境。今年一号文件第20条提出要“搞好生态建设”。作为化肥企业,要多生产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微生物菌肥、腐植酸肥、缓控释肥等环境友好、利用率高的生态肥,为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提高农民收益、保护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总体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科技对化肥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意味着化肥市场的基本需求有保障,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化肥品种将得到较快发展。挑战主要体现在今后粮食增产可能更多地依赖种子科技、农业机械化等其他手段,而不是靠简单地多施化肥来提高产量,同时随着大力加强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化肥需求增速有可能放缓甚至有所下降,传统化肥企业再靠粗放式的扩大规模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调整结构、求新求变势在必行。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1:52 , Processed in 0.03600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