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记者联系到河南国际副总经理张成平时,他和集团几个负责人正在探讨“关于在利比亚办一个石料厂”的事情。 会议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次日上午,他又要飞向非洲。 往返非洲大陆已是常事。“最长的时候在那待了7年,非常热爱非洲。”他用“热爱”一词,就像那里的气候一样热烈。 1998年,第一次去非洲,他想象中的非洲:穷、脏、乱、差。 “去坦桑尼亚之前一直在想象它是什么样子,结果令我始料未及,那里的气候和天气,人们的国际化程度,改变了我曾对它格式化的印象。”他说,“那里人善谈,热情,愿意与人沟通。”他顿了顿,“或许这与受西方文化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探索新模式 河南国际在非洲耕耘20多年,其核心业务是境外承包工程,连续多年入围美国机构评定的“ENR 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目前集团在非洲已经完成400~500个境外承包项目。 2008年,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但是河南国际却早已布局好新的发展战略,“我们提前做好了准备,当时的发展形势是逆势而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提速,越来越多的企业瞄准了非洲的工程承包市场,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另一方面,非洲的交通设施已经基本完备,基础设施领域内的建设也得以改善。在这种背景下,在非洲探索新的投资模式,成为河南国际提高企业竞争力、多元化发展以寻求至高盈利点的新课题。 “我们会固守核心业务——境外承包工程,与此同时,探索境外投资的发展方式。”张说,“在境外投资方面,首先是矿产资源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我们在几内亚获得了铝矾土矿的开采权;在利比里亚,我们与一家央企合作,对一个铁矿进行资源勘探,以期将来投资开发;同时,做一些与核心业务相关联的商业投资,例如刚刚议定的在利比里亚投资的石料厂。我们还在认真谋划自己的发展战略,设想尽快在非洲开展地产业务。” 本土化进程 在非洲工作多年,张深谙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在非洲立足,进而做大做强之道。 虽然中国和非洲政治关系友好,非洲大陆的确是中国公司干事创业的理想之地,但是中国企业还是有一个调整自我,适应非洲的过程。 “河南企业在非洲最大的弊病就是本土化进展不够理想,这也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吧,中国企业缺乏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技巧、国际化意识不足。”张说。 他举例南非背景的SHOPRIGHT是一个在当地做得非常成功的企业,国际化程度比较高,“你会发现它的员工都是本地人,且管理得很好,他们比较尊重当地人,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这是值得很多国内的企业学习的。” 作为一个在非洲非常有经验的企业,他们会给一些想要去非洲“淘金”的企业什么建议呢? “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企业领导人要具有风险防控的能力,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进行全方位的调研;要有跨国文化沟通的意识和能力,企业有国际化、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要遵纪守法,入乡随俗。”他特别提到,对当地的文化,“要有敬畏的精神。”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2:09 , Processed in 0.04085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