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获得升职;失败,无情下课。余杰怎样避免成为第三个失败者? 案例提供:戴鑫 案例破解:张戟 范武林 陈小龙 李铁钢 余力 余杰是H省的第三任业务代表。公司说,如果余杰把H省市场做起来,就任命他为该省的办事处主任。他的前两任各坚持了3个月,还没熬到主任的位置就下了课。 公司的产品是大众化的系列休闲食品(膨化、饼干、糖果类),定位稍偏向城市市场,较富裕的农村地区也能消费。目前产品价格在市场上处于中等水平,价差空间也属于行业平均水平,有部分产品系列价差稍高。27岁的余杰在公司市场部已经呆了两年,对于H省,他一直很看好:H省的人口有6000多万,做消费品的都知道人气旺财气就旺的道理;另外,H省靠近沿海地区,居民消费观念超前,舍得花钱;再就是该省电视媒体比较发达,居民容易受媒体宣传影响,如果投入得当,应该会产生立竿见影的销售。当然不利的因素也有:首先就是管理环境复杂,搞不好会被罚得一穷二白;其次是经销商实力不大,没有能够覆盖全省的大经销商。 余杰明白,公司的支持就是10万元,公司的忍耐就是3个月。他决定集中优势兵力,在局部市场首先有所突破,让公司看到希望,再追加投入,向全省推开。 首先进入余杰眼中的有四个城市: A市:H省的省会,下辖5县1市,人口500多万,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终端比较发达,同类产品在该城市都取得了很好的销量。当然竞争也是最残酷的,该市能够收到的电视台很多,户外和流动宣传载体也很多,各大终端索取的各种费用一般企业更是难以承受,最要命的是其他本地和外埠的4个品牌已经在此打得不可开交。 B市:与A市有2小时的公路里程,距离省会最近,消费习惯基本和省会一样,但是人均收入相对A市要低,人口也明显少于A市。市区主要由几个大型企业的生活区组成,城市管理较严。市区大型超市也有一定数量,主要有2个同类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市区终端基本从省会进货,下面两个县城的终端则从B市区的一些大超市拿货。当地电视台的广告发布价格略低于A市,市区各企业也有自己的电视台,都有一定的收视率。 C市:与A市处于同一条铁路线上,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是H省第二大市,人口远多于B市。该市城区中等规模,市容不是很好,县城较多,城区的经销商和省会的经销商关系密切,基本能够覆盖下面的县城和富裕的乡镇,且城区内的大型超市不多,都是本地人开的。终端内同类品牌有8个,没有哪个品牌有明显销售优势。 D市:距A市有超过6个小时的公路里程,与A、C在地图上呈三角关系,市区很小,下辖6个县,其中一个县是国家级的药材批发市场所在地。人口比B市多,但少于C市,人均收入在全省处于中上水平。市区超市不发达,各县城终端进货渠道多样。终端内同类品牌有9个,但单一终端品种最多只有4个,各品种在各终端的销售量也不完全相同。当地自己的电视也有一定的收视率。 余杰计划首先在3个月内打开一个市场,然后再向其他市场扩展,最后实现全省开花。他也知道,一招不慎,就可能会满盘皆输,前两任在公司办理交接的场面仿佛还历历在目。他该如何从中做出选择,又如何来开发这些新市场呢?或者,还有更全面的考虑吗?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戴鑫)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