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利润的来源,不是剥削也不是压迫,更不是掠夺,这与过去在传统政治教科书里阐述的完全不同。同时也发现,企业利润的来源,不是贱买贵卖也不是偷税漏税,更不是压缩费用或降低成本,不是污染环境也不是降低工资福利(尽管欧美很多国家高工资、高福利和高税收,但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世界上照样名列前茅)。
一小部分人私下的“邪门歪道”,都经不起经济学家的理性推敲。当然,法律监控、群众监督、新闻评论、道德风俗和宗教信仰也都在制约着那些“歪门邪道”。
对农资企业的建议:用异质化思维寻找出路!
笔者发现,中国人的思维,更多在“管理”层面上注重“节流”——节省成本、降低费用、关注薪酬和财务管理等,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更多地在“经营”层面上注重“开源”——冒险、创新、品牌和激励异质化的人力资产等。更为奇特的是,西方研究者在1920年代左右,都分别从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研究领域里不约而同地得出相似的基本结论:企业利润的来源,来自于经理人的科学管理、企业家的创新冒险和消费者信赖的品牌(当然中国人也在很早之前就认识到品牌的溢价功能,但没有从理论上进行系统突破)。 如今,大多数农资企业都面临着“同质化陷阱”——在产品、技术、管理和思维方式上的全面雷同,很多企业常规招法就是价格战,于是一片红海。对农民而言,同质化导致丰收悖论;对企业而言,同质化导致合成谬误和集体不理性。很多企业的“差异化”营销主要体现在包装、规格、数量和价位上。当国人探讨怎么卖得多、卖得好等战术技巧时,西方人却在研究公司的起源、利润的起源、价值的起源、企业的本质和品牌的本质等战略境界。因此,双方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通过中外农资企业的农药新产品就可以看得出来。 一部分中小型的农资企业之所以过得很滋润,是因为具有独特的核心产品、快速灵活的管理、专注于细分的特定市场和老板韧性的坚守。那些特色农药企业,个性越明显,产品越独特,就活得越舒服。
笔者看好这样的农资企业:拥有5—8个独特的核心产品,有30多个核心业务经理(熟练的业务骨干),公司管理灵活,对市场反应迅速,细分市场定位精准,坚持特色与个性,不做常规品种(例如水稻螟虫市场),专注小市场(小品种、小作物),也许这样的农资企业才能活得更有尊严。但是,这也仅仅只是当前的救急之策。 真正的长远之道,还是领悟欧美探究哲学起源和本质的异质化思维,经理人进行科学化管理,企业家不断地冒险创新,公司不懈地培育品牌,对消费者负责到底的职业精神。 当然,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得到的,只有企业家式的农资老板才愿意付出长期的努力与不懈的奋斗。(熊兴平 讨论邮箱 xxingping@sina.com) (编辑:任保才renbaocai666@126.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30 , Processed in 0.03932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