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厂家一毛不拔,经销商怎么做市场?

2004-4-1 08:00| 查看: 178425| 评论: 0|原作者: 大千

当初拍脑袋拿下的代理权成了一块“鸡肋”。没广告、不促销的新品靠什么上量?厂家一毛不拔,经销商只好自谋出路。

[案例]
作为陕西绞股蓝茶叶的代理商,李总最近有些郁闷。
以前做代理,从不需要媒体宣传,只要在渠道上下工夫就行。如与药店合作,通过给药店更多利润,覆盖全市的大众药店;频繁地参加各种展销会,借助卖场的低价就能热销。每年30万元的利润也很惬意。但他不满足,于是代理了K产品。
生产K产品的企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是个保健食品厂,其食品具有人体必须的多种营养元素,企业规模也不小,老总有魄力。于是,李总一拍脑袋就拿下了当地的总代权。
半年如水而逝,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不了解这个新品,广告缺乏、促销无力,A产品在李总这里一直不温不火。眼见一年代理期限将近,其他区域代理都稍有起色,李总坐不住了:如果再没改观,面子和利润就“双黯淡”了。

[解说]
“厂家不给资源,经销商怎么办?”这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很多时候,厂家一旦与经销商签订“生死状”,就“翻脸不认人”了。经销商自己操作市场面临三大难题:想通过公关稿件传递产品信息,却无媒体资源;想借助卖场促销提升销量,却难以应对卖场;想从生产企业争取辅助资源,却又遭遇“铁公鸡”。
表面看,前两个问题,只要经销商自己“多喝一些稀粥”、勒紧裤腰带就迎刃而解了,但事实却是需要更多的策略和技巧。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生产企业的不协助。如若再受两“无”夹击——产品无知名度、经销商无操作经验,就更难了。
但无论多难,市场总还得做下去。李总决定先从媒体打开缺口。

敲开媒体的三块砖

提到和媒体打交道,李总就感觉到强烈的“不平等国民待遇”。大企业不用花费多大力气,就能引来众多媒体免费宣传;自己呢,出了钱还不一定办得了事!K企业名不见经传,如何操作才好呢?
依据发行量、可信度、影响力等因素,李总将目标锁住了当地5份强势报纸:晚报、青年报、早报、都市报和商报,开始亲自出马分别拜访。

行动1
李总首先邀请的是晚报的编辑部主任刘。李总曾经热衷经济文章写作,当时刘还只是一个责任编辑。3年过去了,刘已经做到主任位置。虽然多年没联系,但彼此印象都很深,刘更没什么架子,推杯换盏,互诉感慨。酒过三巡,李总说出了自己的苦恼。刘笑说,想当年还是靠你的大作升到主任编辑的位置呢,这点面子还是给的,但必须遵循老规矩:看文质量。刘放言,不管是不是软文,只要写得精彩,肯定免费上。

行动2
李总直接找到了在市办工作的堂叔,通过堂叔邀请青年报的主编古,古欣然赴约“海鲜鱼村酒楼”。酒桌上,李总的堂叔说,古主编,你一定要给面子啊。一句话,古两眼就眯成缝儿,笑道,你一句话,就等于开绿灯啦。当时就拍胸脯告诉李总,以后有事情,直接找负责消费版面的王编辑就可以,并当场通知了王编辑。

行动3
第三是早报。这个报纸从来没有交往,李总看了几期报纸,发现记者张对于食品的报道很多,于是硬着头皮找到他,将自己伪装成忠实读者邀请张。几番言不由衷的话过后,李总道出了自己的意图,并将素材稿子交给张。张也不含糊,开诚布公地讨价还价。一番讨论,两人就本次的软性文章达成三点共识:以新闻形式发布;保证稿件基本质量,弱化广告痕迹;按篇幅私下给点辛苦费。
但是,接下来却没有那么顺利了:都市报要求必须要有新闻事件支持;商报商业运作痕迹太重,没有广告支持绝对无法发小企业的信息。
好在已搞定三家媒体!
在媒体沟通中,李总有条不紊,很有策略。可见,经销商在运作媒体时只要找准时机、各个击破,基本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里有三个基本招式做“砖”。

才华至上式
这是上策。金山、银山,才华才是靠山。只有依靠优秀的选题和精巧的策划,才能真正吸引媒体。假如按照你的思路发表文章,给编辑带来意想不到的收益,那么你们之间的合作肯定会更紧密。

关系压制式
这是中策。如果自己与媒体某高层关系很好,就可以考虑压制编辑发稿,只要做得不太过分,这也算是一个相对通畅的渠道。

左右逢源式
这是中下策。要么纯金钱交易,发稿给钱;要么稿件不错,适当给些辛苦费。当然,“金钱+才华”是减少支出并达到目的的最直接方式。
也有人认为,经销商媒体软文的发布量一般不是很大,没必要花费这样的精力,其实不然。正因为量小,更可以巧妙借助文笔这个杠杆,撬动市场需求。所以,经销商要有上下求索的精神,多提升自己能力、多与编辑交流,既加强了与媒体编辑的友情,也达到产品宣传的目的。
另外,经销商还需要了解公关稿的多种体裁以及发布的周期,这样更能掌握发布效果。

搞定超市的两套拳

媒体的问题解决了,李总还有一大堆超市的“烂账”需要处理。

与大企业产品捆绑销售
为了减少新品上市的铺货阻力,经销商也可以搭便车,通过同一卖场里面的畅销产品来带动新品铺货。
通常的方式是,把新品和畅销品捆绑在一起,利用畅销品的通路力来“带货销售”,如此就可以降低新品的铺货阻力,使新品快速抵达零售终端,尽快与消费者见面。这样,既节省了广告费,又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而且,因为有畅销品撑腰,卖场会很爽快地开绿灯。
李总就与当地很有名气的牛奶企业达成捆绑销售协议,搞了一次“好奶好食品,健康新生活”的联合促销,销量大增。
所以,只要找到联合的利益点,就可以让双方获利,特别是会使弱势经销商变强。

与卖场联袂
这个招数虽然平常,但却有效。现在商场的促销活动花样繁多,只要找到机会,经销商就一定要搭车。实际上,等到卖场出名目时经销商再出战,仅仅是达到了初级境地,更应该主动出战,以主动姿态达到自己提升的目的。
李总做促销,就与超市联合搞了一个“买100元食品,送超市免费购物券20元”的活动,由于想法好,超市也非常喜欢。不但没有收任何费用,还搞好了关系,促进了销售。

打动厂商的两个锦囊

或许,你认为李总与报社谈完了,就等新闻出来,布置销售了,其实不然。李总转身踏进了企业的大门,开始与企业讨价还价。这时候,再向厂家进一步争取资源,似乎就不那么难了,因为这已经可以达到大规模炒作的目的。

说服企业进行适当的广告投入
大面积的软文宣传,需要广告支持。李总明白,对经常打交道的媒体,也需要懂得回馈,即适当地在媒体上投放广告。像商报这样的媒体,必须依靠广告部才能打开通路。甚至只有借助广告部压制编辑部,才能发稿。有了广告,软文的操作空间就更大了。
需要注意的是,要说动企业进行广告投入,还得从效益角度去打动。

推动企业参与公开活动
企业参与一些活动,可以制造更多的新闻点,通过专访等形式达到传播产品的目的。这些活动可以包括:
新闻(品)发布会:向媒体发布最新的关于产品、事件、活动等方面的消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传达给目标群体;
举办研讨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相关团体组织合作举办各类研讨会,从而达成合作意向,影响决策和抉择,并通过这些部门、机构的特殊地位,发挥一般宣传所达不到的作用;
公益赞助:通过一些突然、特定发生的事件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达到目的。
经销商也可以从社会角度进行一些公益活动、慈善活动等,这些都可以令公众和媒体对企业和品牌投来关注的目光。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销售与市场网 www.cmmo.cn(作者: 大千)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2-23 12:09 , Processed in 0.04748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