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改善民生摆在财政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2012年,在连续8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关注三农问题后,由新华社受权的中央一号文件第9次毫无悬念的聚焦三农,由此可见,“惠农”成为国家开展各个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号文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让农民看到了希望,提高了种地的积极性,诸多当局部门和各大商家也联袂喊出了“千万别让种粮农民吃亏”的口号,但根据笔者走访发现,纵然惠农政策力度有加,但农民种地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月的中国大地,春暖花开,农民和其土地在蛰伏了一个寒冷的冬季后开始苏醒,春耕备播成为农村广阔天地里的主旋律,往年的这个时候,农民买化肥、备农药,争先奔走,忙得不亦乐乎,可是今年,这种热闹的场面被冷落取代,曾经门庭若市的农资店面也稀稀拉拉的没多少人。问及原因,农民诉苦不跌:现在,农资涨价很厉害,去年每袋尿素(50公斤)115元,现在涨到128元,农药也涨了,有点接受不了,再加上油价高,机耕费、收割费估计也会涨,合起来每亩增加的成本至少多出100元,相当于国家发的粮食直补的钱,这还不算劳动成本,种地基本不挣钱。 农资产品的涨价直接蚕食着惠农政策,从土地中捞不到好处的农民势必会调转船头,另谋出路,长此下来,就会给农资经营者带来压力。另外,农资价高的壁垒,必然会给假农资有机可乘,农民图个便宜,自然一哄而上,“惠农”政策若不及时,“毁农”就会成为可能。 面对假货横行,农民是非不辩,监管部门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据了解,市场上假农资的猖獗,历年来都是主张严打忽和重罚的,但每次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坑农事件频频发生,究其原因,除了经营者利欲熏心、顶风作案外,监管部门“权力庇佑”成为公开的秘密,“潜规则”、“保护伞”成为售假者为所欲为的理由。 笔者认为,商人重利无可厚非,但财富必须在阳光下获得,资本的积累也要问心无愧,社会责任更要勇于承担。对于监管部门,责任重于泰山不应该只是挂在嘴边随便说说,赋予的权利也不应该反过来成为鱼肉百姓的利器;而对于那些“毁农”的商家,明知有害而为之,这种涸泽求鱼的愚蠢做法,必定会被市场淘汰,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真心惠农为农才是商家保持长寿的法宝,中央一号明文规定:责任关怀,那这种责任就应该落在实处,尤其在农资行业,更应把惠农当成一种责任,把责任当成一种习惯,这样才能赢得民心,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和一流的企业。 本期杂志,我们仍然关注“好产品后续报告”,并策划出“农资3·15”专题,真诚的希望“好产品后续报告”让农民对好产品的来龙去脉有个清醒的认识,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今后的农资购买中提高鉴别能力,谨防受骗;同时,通过“农资3·15”专题对现在的农资打假做了深度的剖析,大乱方能大治,大落才能大起,只有知道病理所在,才能准确医治,才能让市场在有效的监管和治理下良性发展。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05:27 , Processed in 0.0382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