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消失下的品牌挤压
“避风港”靠不住
中国市场一直是二元结构市场,一线市场与低线市场严重区隔,遵循着不同的营销逻辑。在两类市场都做得风生水起的企业并不多。所以,营销界一直有种现象:跨国公司很难深入低线市场,低线市场是中国本土企业的避风港。
加入WTO后,很多人以为弱小的中国企业不是跨国公司的对手。想不到中国企业在跨国公司眼皮子底下越做越大。很大程度上,这是拜中国市场的这种区隔特征所致。
不少跨国公司曾经想跨越这种鸿沟,但结局往往不理想。宝洁曾经“三次下乡”,每次都不成功。康师傅曾经设计一个低端品牌“福满多”专做低线市场,也不成功。
二元结构市场是历史的产物,终将逐步消失。实际上,中国市场的二元结构特征正在弱化。农村市场城市化,渠道市场终端化,正在形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果中国真的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所言在2020年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那么,二元结构市场融合的速度还会加快。
“以渠道养KA”局面在一线普现
在一线市场逐渐成熟时,二、三线市场显得更加诱人。一线市场的竞争,已经变成KA之间的巨头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投入产出不正成比。
根据企业反馈的信息大致估算,厂商在一线市场投入70%的人员、70%的政策,产生70%的销量和30%的利润。大批企业出现“以渠道养KA”的现象。
当一线市场成熟时,二、三线市场正成为中国的新兴市场,在这里能够看到快速成长。企业的成长需要寻找快速成长的市场支撑,现在,企业选择了二、三线市场。
以前,中国的市场格局是一线品牌做一线市场,二、三线品牌做二、三线市场。相安无事很多年,各得其所。
最近,一线品牌开始进军二、三线市场。一个典型的行业是体育用品行业,国际一线品牌阿迪达斯和耐克纷纷进入二、三线市场,这已经成为它们的营销战略。国际一线品牌对市场的挤压,受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国内各线品牌。
李宁在2011年的压力非常大,晋江等地的体育用品品牌压力更大。从代理商反馈的信息看,他们正在纷纷转型。因为体育品牌的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产品区隔的可能性很小。二、三线品牌原来有价格优势,但随着国际一线品牌的价格走向平民化,二、三线品牌的价格优势也在减弱。
国际品牌也害怕!
国际一线品牌有了进驻的条件
实际上,不仅体育用品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KA正在向二、三线市场渗透,超市正在向乡镇渗透。
二、三线市场的终端整合速度非常快,这为国际一线品牌的进驻创造了条件。
有人很悲观:原来一线与二、三线品牌在不同类型市场是区隔的,一线品牌为了保持自己的品牌形象,有意放慢市场渗透的速度;现在同台竞争,二、三线品牌的竞争优势几乎全部丧失,未来如何生存?二、三线市场未来是谁的天下?
国际一线品牌的竞争优势是什么?既不是产品,也不是价格。从产品看,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很强;从价格看,中国企业始终有优势。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1:44 , Processed in 0.0333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