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观念:地域优势之后的最后一个壁垒
观念比收入更能决定消费
一线市场和三线市场,两地消费者的思考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一线市场的消费更注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比如LV包的消费,在三线很难行得通,因为三线市场的消费者更注重产品价值,消费者不明白一个包包为啥值上万块,他们会迷惑这个包是材质昂贵(“但它连真皮都不是啊!”),还是款式新潮(国内类似的款式也不少啊)。
在无从解释的情况下,他们会买他们认为的性价比更高、款式更好看、做工更精良的包。
三线市场的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衡量,多半是出于“成本核算”的思考,会看重该商品本来“值多少钱”,“别买亏了”,“别被忽悠了”!
一线市场的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衡量,多半是“效果最大化”,即挎上这个包能给我带来什么效果(“如果为了省点钱,让效果大打折扣,那才是傻呢”)。所以,这些消费者对于“成本思考”的人会评价以“农民”。
这些消费特征的差异,本质是收入差距造成的观念差距。
所以,当你向三线市场推广你的商品时,你要顺应三线市场的思考模式,体现你的“真材实料”,或者“多种功能”、超高性价比等等。当然最好你再配上“假一罚十”之类的保证,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在消费过程中,观念往往比收入更能起到决定作用。清楚这一点,你在三线市场上,照样可以卖贵、卖出溢价、获取高毛利。比如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就比普通饮料贵许多,但营养快线的浓稠、15种营养素,让那些善于“算计”的三线市场消费者觉得卖5块都不贵——让他们多出点钱并不难,关键是要顺应他们“成本核算”的产品价值观念。
而一线市场的消费者就没有那么容易忽悠了。一线市场的消费者可谓“见多识广”,商品的极大丰富和购买力的不断增强,使他们的关注焦点可能在商品之外,比如:凸显身份、个性等。所以你再喋喋不休地推销产品的话,他们会第一时间逃离现场。
地理壁垒不再是撑杆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宝洁能够大军压境三线市场,把中国日化军团几乎赶尽杀绝?
因为日化产品多半是以“产品价值”为目标的,而对于以“产品价值”思考为主导的三线市场,消费者可以进行同一维度的“功能”比较,并且宝洁经常又挥出“飘柔只售九块九”之类的杀手锏,国产品牌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所以宝洁一旦组织队伍对“深山”进行“清剿”时,它们杀伤力巨大:宝洁不但可以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并且“牌子更大”,中国日化品牌的优势尽失。而国产品牌在终端利用廉价劳动力所采取的贴身拦截策略,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阻挠。
中国日化军团借助山高皇帝远的地域优势,加上苦苦坚守终端阵地进行顽强抵抗,幻想获取最后的胜利,但最终还是壮士断腕。因为所谓的地域优势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无险可守。
现在,更多行业的国际大牌也开始大举进犯二、三线市场了,于是众人惊呼“狼又来了”。比如,面对耐克、阿迪达斯的不断下沉,国内体育品牌如同惊弓之鸟,忙着消化库存,生怕晚了一步资金被套牢。笔者认为,如果国内体育品牌都忙着消化库存,就恰恰中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服饰、鞋类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二、三线市场的消费观念决定了他们不太认同高附加值,这对于耐克、阿迪达斯来说是最大的阻挠!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2:54 , Processed in 0.0363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