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讲,经营市场就是经营老板的内心。老板做到表里如一,市场就容易经营。
二、三线市场经营的关键并不在业务员,重点在“前三排”,关键在主席台。多数老总大脑中,总有各种托辞,诸如“情况还不太严重”、“我们选择余地还很多”、“再等等”、“一切都会好的”、“现在还没到上山打游击的地步”......正是老板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没“想通”,企业的定位就出了问题。一旦老板“想通”之后再去碰这块市场,不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那些只是技术面的问题。
“搭错车”的代价
以前有这么一段语录:“路线方针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因素。”
在二、三线市场,这个“干部”并不是销售人员,而是合作伙伴。讲得更直接一些,所谓二、三线市场其实就是合作伙伴。
之所以这样讲,有三个原因:
1.渠道是一种稀缺的资源,稍纵即逝!
无论二、三线城市的零售格局如何演变,渠道资源服从“马太效应”,将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其中的一部分人,最终又将演变为区域性的品牌营销商。大的品牌放低身段的过程,可能会遇到种种问题,这让中小品牌有机可乘并捷足先登。
2.渠道力通常大于品牌力。
与一线城市相比,在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购买行为,更容易受到渠道与终端因素的影响。
3.合作伙伴选择一旦出错,其代价将是巨大的。
大多数情况下,二、三线市场的竞争并不是充分竞争状态,有时完全垄断,有时寡头竞争,排他性比较强。如果第一次合作伙伴选择错误,第一次市场启动失败,今后想“转让”都没有人敢接盘,更别说“重新启动”了。
事实上,很少有人研究“合作伙伴”选择失误的代价究竟有多大。
某企业的老板曾经很感慨地和我算过一笔账:因为经销商选择不合适,企业一年的直接损失要超过2.5亿元!整整是目前一年的销售额!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该企业现有经销商350家,每年净值10家客户(增加50家客户,淘汰40家左右)。现有直营店8家,直营店的平均销售额是加盟店平均销售额的2.5倍左右。该企业每年展会一次,投入为60万元,现场能招商10家左右。另外40家来源为老客户介绍,业务人员主动联系。
☆通常,每位客户签约前需拜访3.5次;开店时,需要有5个人提供服务,每家专卖店的店面补贴为2万~3万元。
☆从旧经销商正式“退出”到新经销商正式“接盘”,至少有半年的交接。而旧经销商不在状态,这又是半年销售损失。换句话讲,调整一个经销商,折腾一年,至少要损失一年销量(不考虑其他费用,如上面整改、督查)。
☆另外,经销商的“飞单”(指经销商只出样,但在别的企业下单,即挂羊头卖狗肉),至少造成3成的销售额流失;......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9 09:11 , Processed in 0.0394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