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双刃剑刺向了谁? 杀敌三千,自伤八百。康师傅用“再来一瓶”攻城略地的同时,也被这把双刃剑伤了自己。曾经让渠道商拍手叫好的“再来一瓶”,却在天量赠饮行至销售旺季的时候,让他们欲哭无泪。7亿瓶的天量赠饮迫使康师傅于2009年6月出现断货,而15亿瓶带来的兵荒马乱,更是可想而知。 几乎在全国所有主要市场,康师傅与它的跟进者们都面临着“兑奖难”的问题。实际上,对于多数零售终端,“再来一瓶”的“利益均沾”已经微乎其微。一般情况下,厂商对经销商采取15箱送1箱,经销商对销售终端采取1箱送1瓶。如果是15瓶一箱,销售终端返回经销商15个有奖瓶盖,可得16瓶饮料,多出的一瓶即为利润,分摊到15瓶上毛利在0.1元~0.2元,净利可以忽略不计。但卖掉一瓶饮料毛利基本在30%以上,在0.6元~1元左右,孰轻孰重一算便知,这也成了终端推诿兑奖最主要的原因。 实际上,不少销售终端通过一些技巧分离出能够中奖的产品,留作自用,同时将这部分兑奖瓶盖收集再进行统一兑换。销售终端通过这样的方式从中攫取了这部分利润,而厂商本为刺激消费的营销策略却未得到有效发挥,甚至还致使品牌诚信度受到负面影响,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倒下的绝对不是一张牌。 康师傅饮料在西南地区的一位分销商表示,公司每个月都能积压上万个兑奖瓶盖,需要向康师傅相关主管申请后方可兑换,半个月或一个月一次。这意味着会有数万元货款被 “再来一瓶”冻结。 终端市场更是一片混乱。更有甚者,网络上竟然出现“再来一瓶秘籍”,教唆消费者如何百发百中,尽管被官方证实“秘籍非真”,但大批“山寨瓶盖”流入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一位重庆地区的批发商表示:“市场上有专门的瓶盖收购商,可以自行印刷再来一瓶字样,一般的零售终端很难区分,而厂商基本不接受假瓶盖。” “再来一瓶”使厂商的信誉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甚至有人断言,“再来一瓶”将比“水源门”更为致命,成为所有跟进企业的营销毒药! 那么,是悬崖勒马还是变本加厉? 3.“世界大战”的真相。 任何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行为都是耍流氓。康师傅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又闹出那么大动静来搞“再来一瓶”,当然不是想做慈善,利益才是水面下的冰山。 驱散开市场上弥漫的硝烟,我们以康师傅茶饮料为例进行估算,便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康师傅宣称茶饮料中奖率为20%,相当于全部产品8折销售,康师傅15瓶装32元,每瓶2.13元,8折就是1.7元,其中,PET瓶成本接近1元。那么问题是,难道内容物、运营成本、人力、物流、损耗等开支加在一起不到7毛钱?这样一来,康师傅怎么可能盈利呢? 但是,康师傅控股发布的年报明明显示,2009年康师傅饮料营业额增幅达到32.11%,股东应占利润增幅更是高达47.16%——也就是说,“再来一瓶”实际上是既得势又得果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这种自相矛盾现象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兑奖率”这个神奇的概念。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根据经验数据,饮料行业内的“再来一瓶”,实际兑奖率普遍不超过50%,部分厂商甚至不足10%,“如果果真100%兑换,没有厂商能够盈利的。” 那从这个角度来看,再来一瓶就是名副其实的“概念营销”了。 实际上,产品降价销售是会反映在上市饮料企业的财报之中的,势必造成投资者的负面反应,而“再来一瓶”则不会有明显反应。也就是说,“再来一瓶”不过是众多饮料企业花了点产品成本打了一次变相的广告,真正的费用远远低于我们之前的估算。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再来一瓶”是会上瘾的!且这种“上瘾”很有可能置竞争对手于死地。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00:11 , Processed in 0.04024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