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为王”时代将被终结 随着营销环境的演变,“渠道为王”(准确说是占山为王)的生态土壤,正在急剧“沙漠化”: ■ 现代渠道占比越来越高,尤其在沿海发达城市,现代渠道与传统渠道几乎平分秋色。而与现代化渠道打交道的智慧与能力,恰好是本土企业的弱项; ■ 经济水平提升,消费所得提高,需求的价格弹性正在变小,本土企业的价格优势正在丧失; ■ 通货膨胀以及上游原物料涨价已经成为常态,企业的利润空间压缩,本土企业擅长的价格战已穷途末路; ■ 跨国企业通过其全球品牌管理所建立的消费者忠诚优势,正在蚕食本土企业的渠道优势。很多跨国知名品牌成为消费者心中首选,消费者指名购买,反向作用于渠道,迫使渠道无条件屈服; ■ 海外大企业通过策略联盟、兼并、收购等手段,已经悄然共享本土企业的渠道优势。 这种“恶化”注定“渠道为王”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让人忧心的是,很多本土企业对此浑然不觉,仍然奉强弩之末的“渠道为王”为圭皋,一心一意做温水青蛙。更为可笑的是,不少跨国企业为了弥补短板,居然东施效颦鼓噪“渠道为王”。一时间,“渠道为王”的声音充斥中国营销界,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成为当今营销最大的乱象。 走进新时代:“合力”为王! 如果批评之后没有建设性意见,那批评就毫无意义。既然“渠道为王”时代将被终结,本土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市场竞争? 答案是:深挖洞、广积粮、渠道缓称王! 从经济学的长期发展理论看,任何时间上的优势,都只是比较竞争优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无论本土企业,还是跨国大企业,只有不断强化产品力、渠道力和传播力这三个“分力”的“合力”,深挖洞、广积粮,才能最终做天下大王,这是万世不易的竞争之道。 笔者没有丝毫否定渠道的意思,只是反对把渠道力、产品力、传播力这三个“分力”割裂开来的机械论。这三个分力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很难说哪个为王哪个为臣。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硬要黄袍加身,那么笔者的答案是:“合力”为王! 在上一篇文章中,笔者驳斥了“渠道的本质是让产品无处不在”这一论点,并提出了“铺货率—销售量”的实际关系曲线(见本刊2012年第3期)。这里结合“合力为王”的思想,笔者推出该曲线的“精进曲线”(如图1),以飨读者:
“精进曲线”揭示的道理是:当我们埋头苦干到“一次拐点”“b”的时候,一定要抬头审视,以免走入歧途。这个时候必须通过其它要素的改变,比如产品改良、产品重新定位、强化传播、加大人员推广、策划主题活动等,来延长铺货率的有效生命,从而将“一次拐点”“b”延长到“b1”(从b到b1这段曲线的边际效应仍然为正),这样我们的渠道耕耘工作就会良性推进。 在明白了“精进曲线”的道理后,我们顺势推出铺货率的“逐浪上升理论”(如图2)。该理论可以让我们理性地、正确地向“让产品无处不在”发起冲击,这是渠道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让每一个从业人员无比兴奋的事情。 该理论揭示的道理是:当我们的铺货率提升到“一次拐点”“a”、“b”、“c”时,我们必须牢记“合力为王”的思想,通过产品力、传播力等其它要素的改变,“精进”我们的铺货率曲线,让每一段曲线的边际效应都为正,从而让铺货率像大鹏展翅一样,良性地逐浪上升,直至“让产品无处不在”,而销量也是翩翩起舞,芝麻开花节节高,不亦快哉!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21:30 , Processed in 0.03891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