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业的“十二五”机遇(一级) “十二五”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规划贯穿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也是最终目标。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实现全面小康,必然对食品产业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得好,吃得科学,吃出健康。 “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是:GDP将从2010年的39.8万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55.8万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从2010年的19019元提高到2015年的26810元以上;农村人均纯收入将从2010年的5919元提高到8310元以上;服务业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43%,提高到2015年的47%;城镇化率将从2010年的47.5%提高到2015年的51.5%。现在看来,这些目标,都有可能提前实现。去年底,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了。 民以食为天。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政府始终把农业和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值得骄傲的是,粮食生产连续八年稳定增长,2011年达到57121万吨,创造了历史记录。2011年,农副食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1%,达到5229亿元;食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1%,达到2386亿元。 更重要的是,“十二五”确立了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将通过社会保障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全国将逐步构建四大机制,促进新型消费。这四大机制是:居民收入和消费与经济同步增长的机制、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良性互动的耦合机制、促进消费环境优化的市场监督机制、消费需求结构优化升级的引导与调控机制。 总之,新型消费要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合理消费需求最大化的可持续消费。消费主体大众化、消费产品绿色化、消费行为文明化、消费环境生态化,是新型消费的基本特征。从今年起,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将超过投资的贡献率,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万亿元,其中,食品消费7万多亿元(农村恩格尔系数40.4%,城镇恩格尔系数36%,平均为38%。由此推算,“十二五”末,每年食品消费将超过10万亿元。这是一个多大的市场,全世界独一无二。 “十二五”期间,全国消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消费结构将进一步改善,消费质量将进一步提高,消费理念将进一步转变。这都为食品饮料行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民营食品企业的贡献 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民营企业,是从民生产业特别是为城镇居民的吃、穿、用服务而发展起来的。芜湖的傻子瓜子、广东高要县陈志雄包鱼塘、杭州的娃哈哈、南京的雨润、大连的韩伟鸡蛋、河南的三全和双汇、广东的健力宝和王老吉等等,都是民营企业做出来的。
表1数据说明,当今中国,食品饮料行业的主体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为中国食品和饮料工业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5:04 , Processed in 0.03756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