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问:如何理解“治理新政”? 胜出,怎还能靠包装和炒作? 都说烟草工业企业“戴着镣铐跳舞”,其实在这个体制下,管理方乃至更高的领导层,又何尝不是如此?社会氛围如此,消费市场的需求如此,“天价烟”注定是个不合理又被需要的“怪胎”。我们在这里讨论如何看待“治理新政”,并不代表我们从市场的角度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天价烟”,不可否认“天价烟”在以炫耀性和彰显性为主体的消费方式中,其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其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此主要是探讨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思维方式看品牌发展。 纵观消费市场的经典品牌、百年老店,没有哪一家是靠过度包装和市场炒作胜出的。如今,过度包装只有在注重眼前利益、鱼龙混杂的保健品行业才是通用策略,而非快速消费品;炒作只有在波折起伏的资本市场和泡沫巨大的虚拟经济,才有更广阔的市场。很难想像,一个卷烟品牌能够因为一包“天价烟”而迅速发展的。而那些将黄鹤楼等“黑马”品牌的成功归结为“1916”的论断,也完全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举。 而成功的消费品牌,如苹果手机、大众汽车、娃哈哈饮品、耐克运动装备、ARMANI服装等,无不有自我的生存发展之道,有正道有奇策,无不“以正合、以奇胜”,也就是说正为长策、奇为暂策。纵观这些品牌的长策,苹果手机和耐克运动装备,均是以设计加广告、细分加公关为长,大众、娃哈哈、ARMANI则重在产品更新(品类细分、产品线延伸)加服务;这些品牌的暂策,包括新闻事件营销、概念产品发布等。这些品牌更加注重为主流消费群体创造更多的技术体验和精神感受,既符合当下的社会精神需求,又避开浮躁不安的群体情绪。 当然,前文已肯定了由社会客观需求所衍生出来的“天价烟”。作为一项奢侈品也好,作为一种社交工具也罢,“天价烟”的市场始终存在,尽管不被列入“正策”序列,但也不失为一种品牌发展的“奇策”通道,正在经历阶段性的“震荡”。未来,“天价烟”的发展必须要让品牌文化有所落地。众所周知,文化是一种衍生物,而不是原生物。遗憾的是,过去大部分超高档烟都存在“本末倒置”的问题,即把文化作为一种终极卖点,而架空了文化背后的支撑因素,如相当一部分产品的规格名带有“盛世”、“天”、“藏”等字眼。如今,这类定位风格正在为市场所淘汰,超高档烟的产品定位逐渐回归规律性,使得文化诉求得以落地,如产品的原生态文化(庄园)、革命历史文化(大重九)、社交职场文化(梯杷)、宗教胜景文化(佛光)、区域民俗文化(红景天)、跨界产品文化(国酒香)等。当然,其中还有一些不和谐或偏离主旋律的因素,但整体趋势已摆脱过去对“高贵”的单一定势思维,而走向多元化和丰富化。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4-18 05:39 , Processed in 0.04644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