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特别提出,要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关注农村流通网络建设和农产品物流。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大“三农”的投资力度,今年“三农”投资第2次超过1万亿元,达到12287亿元,并提到了对流通经济和农村物流的重视。 2009~2011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连续3年超过2万亿元,标志着我国农村流通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同时,针对农村流通存在的问题,有关政府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改善和促进。 发展农村经济,亟须建设大流通和大物流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相关政策的推动外,更需要各方脚踏实地的探索。 有专家表示,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和邮政在农村的物流网络优势,进而带动农村物流和流通发展,或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 在我国农村,有两大网点遍布最广的体系:一是供销合作社体系;二是邮政体系。曾有专业人士指出,供销社体系和邮政体系都拥有优质的服务资源和网络优势。如果能将二者宝贵的市场资源加以利用,发挥“双网优势”,发展连接农村与城市间的“双向物流”,将对整个农村流通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供销社、邮政将给重构农村流通新格局、重建农村物流体系带来新的契机。 供销社网络能否缔造大市场? 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到基层供销社,供销社网点遍布城乡。在新形势下,曾经的“国字号”如何变身为“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脉动”农村大世界,成为未来的一大猜想。 网络现状 供销合作社,在全国农村商品流通中,曾经是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流通渠道和经营实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体、私营商贩还没有大规模出现之前,农民的衣食住行、生产、消费等等,几乎都要依赖供销合作社提供。基层供销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的基础,是为“三农”服务的前沿阵地。开拓农村市场,供销合作社仍有优势。 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不是一天两天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从县到村的完整体系。这在农村是没有什么机构能超越的。供销社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具有沟通城乡的多种功能。在农村商业繁荣和改善农村消费的过程中,供销社的作用不可替代。除了几十年积攒下的良好声誉,供销合作社还拥有强大的网络优势。相比之下,大多数企业受利润最大化的驱动,往往不会把网点深入农村,短期内也很难进入农村市场。 在计划经济时代,供销合作社还造就了一支熟悉农村环境和市场的人才队伍。在从事为农服务的工作中,这些人成为了农村流通领域的“土专家”,这也是市场经济下开拓农村市场的一笔宝贵财富。 目前,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省级联合社31个,地、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300多个,县(市)联合社2300多个,基层供销合作社近22000个,经营服务网点近70万个。 供销社系统近几年用“市场的方法”,如通过资产整合、产权联合、优化布局、参股/控股/投资、业务合作等方式,改造建设了一批体制机制更加灵活、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的新型基层社。供销合作社成为服务我国农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现实难题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在农村布有健全的网络。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供销社,甚至在村这样的“市场神经末梢”都有自己的销售网点。然而,随着农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这套系统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却面临“网断线破”的危机。 按计划经济需求建立起来的那一套系统,无法承担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的重任。在应对市场竞争、打造现代流通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受个体私营经济的冲击,农村供销社原有的经营体系“网断线破”。 作为供销合作社传统业务之一的农村日用消费品网络发展缓慢,资金匮乏成为最大的难题。绝大多数基层供销合作社的现有网点都是20世纪70年代以前建设的,门面小且破败不堪。 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历史原因,基层社资产流失多、包袱重;随着城乡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流通市场百舸争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供销社开始全面走向市场。 固守阵地,注定不能长远。商业流通领域,最终要回到竞争的轨道。对此,供销合作社也有着清醒认识。从大环境来看,当前流通业的改革发展全面提速,流通业态加快升级,市场竞争特别是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手段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供销合作社本身来看,尽管这些年全国重点区域的网络布局步伐有所加快,但传统流通资源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网络运营质量还不高,产业层次比较低,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还不强。 邮政网络能否激活大流通?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都表现出对邮政服务“三农”工作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邮政系统需借助“三农”这个大课题,发挥品牌、网络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农村物流服务。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1:47 , Processed in 0.03465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