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农业技术推广以省地县乡四级推广网络为主体,以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作为补充,即‘一主四元’。”但孙其信认为,在实践中,现有的四级推广网络已经远不能满足需求,更重要的是,现行的农科推广体系中,农业推广服务部门有推广责任,但没技术,而有技术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却没有推广任务,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校和服务的对象农民是脱节的。 “一定要在‘一主多元’上做文章。”他告诉记者,6年前,在国家唯一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支持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尝试以大学为依托的推广方式,把大学成果和地市县乡成果结合起来,在产品主产区,设立实验示范站和相应的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了以农业试验示范站为主体,以农业科技培训和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为支撑的科技推广模式,打通了科研、推广和应用之间的通道,促进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 截至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先后建立起白水苹果、眉县猕猴桃等9个试验示范站,在省内外建立的关中玉米、渭南棉花、海南作物育种、青海设施农业等20余个示范基地,形成了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的集成平台和快捷通道。 “这加速了学校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孙其信认为,通过这一模式,推进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推广体系的有效对接。 吴鸿建议,国家应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收入。中央和省级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及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技术推广计划项目的实施、技术培训等。各市、县政府可参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做法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推广的人从哪里来? 人从哪里来?这个话题同样很受关注。 孙其信建议,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准入制度,提高农技推广人员总体水平。他同时提出,一定要让推广站背靠一个有科研实力的科研院所。 他告诉记者,为鼓励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岗位设置中单列“推广类别”,通过设立专项经费、推广津贴等,鼓励推广专家扎根基层,服务农民。 “我们现在有150名推广教师。”孙其信自豪地告诉记者,在该校推广专家有工作补贴,推广成绩突出有奖励。推广专家待遇不比教授差,下一步还将尝试让专家在企业以技术入股,提高推广积极性。 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梁桂3月3日在本报撰文称,杨凌计划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未就业大学生中,每年招聘200名科技推广助理,不断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力量。广泛开展基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合作社等活动,选择当前农民急需、技术发展成熟的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和应用,真正把科技输送到田间地头。 “ 建议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提供决策依据。”林燚建议,人事部门也要完善乡镇农业科技机构人员的技术职称评定机制,避免技术职称评定从省到乡镇是一个标准,仅注重获得多少科技成果和有多少论文发表的不利做法,放宽科技成果和发表论文数量要求,重点关注其工作实绩,同时也要把好评定和质量关。 “推广人员履行的是公益性职能,提供的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理应享受与公务员平等的待遇。”林燚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必须按规定把推广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生活待遇不低于当地同级公务员的标准,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农业技术推广事业。 (编辑/惠永生 huiyongsheng3210@126.com)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7:59 , Processed in 0.0369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