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出路在科技。科技发展的根本出路在推广。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从科技创新、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三个方面,强调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文件指出,农业科技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 然而资料显示,在我国广大农村,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科学技术难以落地和普及。特别是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农民种什么,怎么种,依然靠的是一种“天然”的经验和感觉。 经验和感觉往往靠不住,某些时候甚至会“害人”。因此,要真正解决农村、农业、农民所面临的农技推广难题,解决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就成为长期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一个“老大难”。 在西部科教大省——陕西省,农技推广正悄然发生着聚合和聚变。一种被称作“大荔模式”的机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领导和农民群众接受和追捧,并以星火燎原之势,在三秦大地被推广。 “大荔模式”的“聚合”之路 经过几天的深入采访,记者发现,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之所以难以为继,根本原因就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 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用两句话十分形象地概括,就是“网破、线断、人散”和“有钱养兵,无钱打仗”。 以大荔县为例,设施瓜菜、鲜食红枣、中早熟苹果和优质棉花,是支撑该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四大支柱产业。为了不断推动发展, 满足广大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该县在科技局、农业局、林业局的基础上,又先后增设了畜牧、果业、设施农业和红枣等四个二级局。多年来,这些局所属的技术部门和科技人员,为特色产业发展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有的农技服务体系还是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并越来越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难题。 2007年,大荔县科技局经过调查发现:农技部门单纯搞技术推广没有回报,企业单纯搞农资销售缺乏农民信任,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技物配套服务,即在销售农资的同时,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则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巧的是,大荔县科技局的这一“奇思妙想”与该县一民营企业家汪战仓“农资农技双连锁”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双方一拍即合。 同年7月,注册500万元,由县科技局全程代理的“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顺利诞生。接着,在县委和县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一个统筹全县各方有效资源,以“技企结合”、“技物结合”为手段,以为农、惠农、富农和强企为目的的全新运作模式——“大荔模式”应运而生。于是,过去沉闷于单位的各级科技人员、各种沉睡于实验室的科学仪器和设备,都源源不断地向荔民公司积聚;同时,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村到乡,由乡到县,由荔民公司精心编织和打造的农资、农技、销售、推广体系,迅速在大荔县广袤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让干部展才华,让企业有钱赚,让农民得实惠,让政府有成就。“大荔模式”运营几年来,彰显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可和称赞。 1998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工程师周爱英,过去由于单位经费紧张,下乡为农民进行技术指导的次数不多。2008年4月,她被荔民公司聘为县专家团驻企专家,专门负责红枣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从此,她下乡车接车送,不但不愁经费了,而且还可以拿到补贴。现在,她又是编辑《荔民科技》,又是科技110“出诊”,又是网络视频、技术短信指导,整天忙得不亦乐乎。周爱英说:“我原来每月只拿970块工资,一天也没多少事。现在公司每月又发给津贴800元,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事,心里觉得充实多了。到农村去进行技术指导,群众热情欢迎。尤其是看到在我们的指导下,示范园丰收了,农民高兴了,自己就有一种回报乡亲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同时作为“大荔模式”的受益方,荔民公司也通过双连锁,降低了经营成本,拓展了市场空间,提升了品牌,加速了规模扩张。连锁经营头一年,销售收入就突破了1000万元,比原计划增加了400万元。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3 11:38 , Processed in 0.04260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