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忘记了自己的来路,迷失在半生不熟的西洋文化笼罩下的品牌文化丛林之中。 曾经的辉煌 美国人是快餐文化和实用主义文化,一群从欧洲逃亡到北美大陆的难民,早已失去了欧洲贵族社会的高贵气息和内涵。在这种新文化孕育下,诞生了肯德基和麦当劳这些快餐品牌,讲究感官刺激而不是心灵升华的大场面天灾或血浆电影才会产生,加速沟通和商业便利的实用性电脑才会产生,追求快速时尚而穿着简便的服装风格才会产生…… 日本是个狭小岛国,所以日本文化包含了精致和精细的特征,物尽其用,完美无止境。看看无印良品, 各种我们想不到的日用小器皿,他们都可以事无巨细地想到,精致到连最细心的中国女人都佩服;日本的食品包装袋精美到让你有买椟还珠的感觉;日本在数码相机和汽车方面做出这么好的成绩,是和他们的精细和精致分不开的…… 反观中国,我们的文化是什么?是儒家、道家还是释家?我们看《宫》或《步步惊心》,感觉那是另外一个陌生的世界。而在日本奈良,房屋建筑和女性穿着,都能真切感觉到隋唐气息的一脉相承。 中国人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积淀,曾经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体系,以及衍生出来的独特生活方式。从服装来看,夷狄是披发左衽,而中夏礼服皆右衽,中华服装几千年都是高冠长袖,腰间佩玉;就饮食来说,是食不厌精,膳不厌细,中华食品始终是色香味俱全,杜绝快餐文化和浑沦吞枣;饮茶来说,讲究茶禅一味,梵我一如,所以才有供鸿儒人士闲情雅致的功夫茶具。 中国人讲究符号象征、吉祥福瑞与风水,所以家居与装饰品中,鹤和龟代表长寿,貔貅代表财富,狮子踩幼狮代表子孙昌盛,狮子踩球代表官运亨通,珠帘可以辟邪,桌子用圆桌代表家和团圆,角落里躺着的巨型景德镇瓷瓶,也代表吉祥稳顺,连吃的包子,也要雕琢成元宝模样,寓意钱财滚滚…… 一个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性,进而决定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对品牌的识别。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品牌,深深烙上了这些文化的味道。 300年历史的同仁堂,标榜“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语气语调颇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无不渗透中国古人朴素的阿弥陀佛普渡价值;而其夸耀的供奉御药,慈禧太后御用,童叟无欺等广告术语,又铭刻着中国式的忠君和礼智信的思维范式。 清光绪年间的糕点店稻香村,根据中国的四时三节,端午卖粽子,中秋售月饼,春节供年糕,上元有元宵,至今生意火红,体现了中国民以食为天的精神。更别说吴裕泰的茶叶,盛锡福的帽子,全聚德的鸭子,甚至中国古代的铜钱,也是外圆中方,体现做人圆润和修身刚正的精髓。 商品和品牌,与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紧密融合在一起。试想,如果来个洋腔洋调,卖茶叶的吴裕泰,品牌标语改写成“JustD r i n k It”或“有了吴裕泰,生活好滋味”,岂非不伦不类?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和历史,就应该有自己的商业和品牌特征。 民族独立,文化投降 中国历史悠长,但我们现在却生活在被西化的新时代。中国从秦朝终止战乱,统一群雄,到汉朝400年的文治武兴,中华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积淀;三国称雄之后,来了个五胡乱华、中原沦陷,几百年后才迎来令华人骄傲的隋唐,万国朝贡。那时中国人甚至认为,非中国则为夷狄犬戎,需教化之,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就像当今美国自命世界父母官一般。 随后的宋朝只顾发展经济,陶醉于诗词歌赋,不休武备,先后被辽、金、蒙元蹂躏,从北宋缩到南宋,最后被元朝压制90年,民族自信心进入低谷;之后昙花一现的明朝,中华文化和自信心仅喘息270多年。随着清朝辫子军入关,中国文化再次遭受蹂躏(清朝皇帝很狡猾,暗中施行很多对中华文化的抵制和灭绝政策)。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排着队来欺凌中国,中国人的自信心从自负、自疑到自卑,只用了半个世纪,从此开始认为,月亮都是外国的圆。 在军事政治上,毛主席让我们扬眉吐气,列强全部滚蛋。但是在经济与文化层面上,西方改用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枪炮变成了糖衣炮弹,大脑全部被他们洗荡,崇洋媚外,依然是中国都市消费的思维主流。凡属和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和元素,都被纳入老土;凡属和西洋相关的词汇和元素,都趋之如骛,顶礼膜拜,奉为时尚。 试看我们每天的生活中,除了脸孔、语言和饮食习惯,哪些还证明我们是华人?我们穿的衣服是H&M和Uniqlo,我们用的手机是iPhone;我们说话以夹杂英文为荣, 我们跑到香港,就为排队购买LV和Prada,女性使用“你值得拥有”的欧莱雅;我们的饭桌不再要求是圆的, 我们的房间装饰要欧式的、日式的,就是不要中式的;有钱人为彰显品位,宁愿购买骗人的达芬奇,也不屑国货;我们想休息时,不去茶馆,而是去星巴克……我在家中窗前抽烟,眼观车水马龙,没有几个车子是民族品牌;对面的建筑是欧式的,连小狗吃的狗粮,都是DOVE的Pedigree。 汹涌的西方观念,已冲击和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让人悲催的现实是:西方有其一脉相承的文化土壤,运作品牌上几百年,而我们才刚刚开始20多年。我们除了没有根基的盲目拷贝,并不知道何去何从。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
GMT+8, 2025-2-22 11:59 , Processed in 0.03621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