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与市场网

娃哈哈:国际化之惑

2010-8-19 14:19| 查看: 345951| 评论: 2|原作者: 李明利

摘要: 娃哈哈要进军国际市场,必须忘掉国内市场的成功,忘掉品牌和渠道的优势,忘掉一切战术和手段。回归中国“道”,承载中国文化,只有承载国家文化,品牌才能永生。

2010年,像宗庆后一样闲不住的娃哈哈,又出新招儿——高调推出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取名“爱迪生”,奶源纯进口,由荷兰皇家乳业为其“打工”。

看来,娃哈哈准备向国际市场进军了。

本土品牌国际化,是国内企业做大做强绕不过的门槛儿。如今,市场在变,全球经济一体化,即便企业不主动国际化,也会“被国际化”。

与其“被国际化”,不如主动走出动,开辟第二战场。我们可以看到,娃哈哈也一直在寻找“走出去”的路径,前些年在与达能的“合”与“分”中得以发展壮大,但国际化是一场硬仗,娃哈哈只是比别人多向前迈进了一小步,要真正进军国际市场,娃哈哈明显还是个稚嫩的婴儿。

对娃哈哈来说,必须找到一条合理的突围路径,硬仗就要真功夫。

创新之惑,限制发展

娃哈哈,从一个校办小厂发展到今天的饮料老大,形成与四大竞争对手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和统一瓜分天下的格局,并且成为世界排名第六的儿童饮品企业。经过这些年的竞争和发展,娃哈哈产品线也在不断丰富,从儿童产品品牌的最初确立,到现今娃哈哈产品大家庭的鼎盛,娃哈哈品牌几乎涵盖了从儿童到成人产品的所有延伸。

娃哈哈的成功不仅得益于跟随策略的有效运用,营销战术的领先,以及市场执行体系的有效保证。并且在市场初期,娃哈哈的跟随策略与有效终端相辅相成,成为其开拓市场的核心优势。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娃哈哈仍旧依靠“老三样”作战,导致娃哈哈牛奶、果汁等产品在市场上反应平平,“有机茶”、“康有利”等系列新品更显晦涩和创新乏力。在笔者看来,娃哈哈一贯的跟随策略,是在发挥品牌和渠道优势的基础上得以成功运作的,随着市场的演进,如果仍旧沿用老策略,肯定吃不消。

娃哈哈显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不断调整策略,从原先的跟随,到跟随下的创新,再到独辟蹊径,我们看到,在这种策略指导下,娃哈哈一系列的新品不断涌现。

自开发中国第一支儿童营养液,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之后,娃哈哈又推出娃哈哈果奶、娃哈哈纯净水、非常可乐、茶饮料等系列产品,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极大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饮料市场很多新品都死在红海杀戮中,娃哈哈却能独辟蹊径,打造了一款颇有来头的“营养快线”,着实令牛奶和果汁市场走出了一条新路,现在营养快线占据着牛奶和果汁市场的半壁江山。

娃哈哈一系列产品的异军突起,进一步奠定了娃哈哈的市场地位。

然而,就如同当初的跟随策略一样,娃哈哈的创新之路走得并非一帆风顺。之后推出的如咖啡可乐、呦呦奶茶、啤儿茶爽等,却在一片汪洋中沉没了,倒成了娃哈哈的负担。

品牌名称是橡皮筋,你越伸展,它越疲弱;产品线延伸得越长,也越容易混乱不堪。娃哈哈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此。

在笔者看来,娃哈哈的问题,一是在于创新不利,没有与市场有效人群成功对接;二是品牌的不断延伸,淡化了品牌个性,延伸产品与原有产品不相容,影响原有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三是没有条理的跟进,又缺少整体策略的指导,使娃哈哈走得太急、太快,使品牌消耗了元气。

拓展产品线,扩大企业规模,这是每一个大企业的发展路径,娃哈哈的大方向并没有错,只不过必须寻找新的突围路径。

国际化:在磕磕绊绊中行走

走出去,摒弃本土市场的作战规则,开拓一个新的战场,对娃哈哈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端。

娃哈哈一直都在尝试国际化合作。在发展初期,引进达能的资金,解决了娃哈哈急速扩张市场的需要,同时提出合资不合品牌,达能不参与具体运作等方式,实现了最初的合作。随着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羽翼渐丰,脚跟渐稳,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产生了,就是闹得沸沸扬扬的“达娃之争”。就是在这种“分”与“合”中,娃哈哈极力维护自己的品牌,也摸索着国际化的路径。

如今,娃哈哈又开始迈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娃哈哈爱迪生婴幼儿配方奶粉成功上市,这是娃哈哈发展历程中的又一件大事。

同时,在奶粉的运作上,娃哈哈又引用了轻资产运营的战略模式。奶源、罐装都采用国外的资源,在荷兰寻找天然奶源,并利用瑞典皇家一流技术,既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又降低了成本,正在开创中国企业“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综合来讲,娃哈哈的这种模式,正是一种基于综合战略的成功,这种战略领先依托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国内战场,依靠对中国消费者的理解和中国市场资源的整合能力,来和国际企业抗衡。另一方面是在国际战场,娃哈哈利用行业国际化背景下企业现代化道路的合理选择,拉开了和国内其他企业的差距,从而能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经验,自创一派“中国功夫”,成为民族品牌与国际强手勇敢交锋的典范。这里面既包含了中国式做法,也展现出了其国际化的新视野。

突围:顺势而为,轻装上阵

要成为世界大品牌,对于娃哈哈来说,任重而道远。

具体来说,创新国际化路径,逐鹿国际市场,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第一,中国在崛起,依托国力,借天势成为大品牌。

对企业来讲,借势永远是企业快速发展的路径。

奥运会、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很多民族品牌借机大力宣传,是明智的做法。娃哈哈要想成为世界大品牌,靠的不再是模仿,不再是跟随,而是创新与超越。中国的崛起,对企业来讲是“天势”,如果嫁接得好,可助企业快速发展。

第二,与中国消费文化相结合,承载中国文化进军国际市场。

娃哈哈在中国的成功是品牌营销的成功,从产品到品牌,已经形成“娃哈哈特色”,而此种特色是企业的,非中国的。娃哈哈要进军国际市场,必须忘掉国内市场的成功,忘掉品牌和渠道的优势,忘掉一切战术和手段。回归中国“道”,承载中国文化,只有承载国家文化,品牌才能永生。

一个品牌的崛起和一个国家的崛起密不可分,可口可乐之所以畅销全世界,是因为美国的霸主地位,可口可乐公司高层多次表示:可口可乐卖的不是单纯的汽水,而是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

在同质化严重的快消品行业,只有品牌文化的不同,才能区分产品价值的不同,如果娃哈哈能嫁接中国文化,就有了文化的根源。

第三,与国外当地市场、当地消费文化接轨。

中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国外市场也不例外。在中国,从消费者到市场,从消费方式到消费文化,与国外都有极大的差别。所以,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也应该制定不同的品牌策略。

在本土市场,娃哈哈的“母品牌+子品牌”方式获得了成功,而国际市场未必;在国内市场产品的“跟随策略”可以获得成功,而国际市场未必;在国内,品牌和渠道是你的杀手锏,到国际市场估计要换招了,否则很有可能“兴高采烈冲出去,灰头土脸回家来”。

 

----------------------------------

链接

娃哈哈的发展方向正在发生变化,“触角”正在向食品饮料产业以外更广泛的领域延伸。

2008年开始,宗庆后就特别关注奶粉行业的发展,并参加了三鹿奶粉的收购,只不过出局了。今年,娃哈哈正式进军奶粉行业,计划第一阶段生产奶粉10万吨,年销售目标冲刺100亿元。强势进入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对娃哈哈原有的运作模式提出考验,毕竟奶粉的营销渠道和饮料的营销渠道大有差别,娃哈哈必然要建立新的营销渠道,或对原有营销渠道进行改造。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618日,宗庆后在“河南-浙江投资合作洽谈会”上,爆料娃哈哈与商丘市政府签订了一项协议,其中主要包括要在商丘建立一个“Shopping Mall——包括购物、餐饮、娱乐等在内的综合商业体,而且“商丘只是娃哈哈商业地产的第一个试点,在未来的3-5年中,娃哈哈计划在二三线城市投建100个这样的购物中心,累计投资规模将达到几百亿元”。

如果说做奶粉对娃哈哈还算相关多元化,那么这个“Shopping Mall”计划就有些“离谱”了。虽然无畏不是娃哈哈的专属,但这样的产业多元化,其中的风险可想而知。这对娃哈哈的人才储备、资金状况、商业地产策划、运作、经营都是巨大的考验。

吸引娃哈哈“玩”跨界的理由是什么呢?宗庆后解释为“目前中国的零售业已被外商控制,这种影响已经传递到制造业”。他似乎不甘心让娃哈哈走寻常路。在外界看来,即使你娃哈哈是个“大财主”,但此招仍是一步冒险的棋。

     宗庆后要把娃哈哈带向何方?似乎难以预料。但我们只希望这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不要迷失了方向,更不要误入歧途。

更多资讯请关注销售与市场微信公众号。

(作者: 李明利)
责任编辑: 赵艳丽     责任校对: 肖亚超     审核:徐昊晨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第三方平台,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酷毙

雷人

鲜花

鸡蛋

路过
收藏 邀请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王先生438 2010-8-21 17:26
希望宗总能够看到真实的市场情况,得出真实的结论指导企业的发展。
引用 邱昆鹏 2010-8-20 13:44
对于本文的结论:
娃哈哈要进军国际市场,必须忘掉国内市场的成功,忘掉品牌和渠道的优势,忘掉一切战术和手段。回归中国“道”,承载中国文化,只有承载国家文化,品牌才能永生。
其主要论点:可口可乐之所以畅销全世界,是因为美国的霸主地位,可口可乐公司高层多次表示:可口可乐卖的不是单纯的汽水,而是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
本人对于该论点和论据很不认同,实际上,可口可乐现在卖的已经不是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而是:饮用的“畅爽”感受——随时随地“爽”。也就是说,只要你想到要喝饮料的时候,脑子里第一反映是喝可口可乐,产品的自身的特征和性能特色进一步弱化,饮用条件被无限放宽。
从娃哈哈自身的品牌资产和产品品类来说,并无支持做所谓中国文化的条件,这一点和王老吉品牌以中医凉茶文化延伸发展来说,有很大的不同。
娃哈哈的优势在于市场切割,优势新品的开发,强大的渠道力量,对于坐拥上百亿银行存款的娃哈哈来说,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化,我想起码打中国文化牌是不符合潮流的。

查看全部评论(2)

验证码 换一个

销售与市场官方网站 ( 豫ICP备19000188号-5

GMT+8, 2025-4-27 15:24 , Processed in 0.04508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销售与市场网 河南销售与市场杂志社有限公司

© 1994-2021 www.cmmo.cn

回顶部